据现代快报消息,虽然已近盛夏,但煤炭行业正在遭遇十年不遇的寒潮!煤炭价格持续下跌的同时,库存量却在持续上升。数据显示,环渤海动力煤综合平均价格由4月25日的787元/吨持续下跌至6月13日的752元/吨,而作为国内煤炭市场风向标的秦皇岛煤炭库存量已达940多万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据媒体报道,为了应对惨淡的销售形势,不少大型煤企开始停发奖金等绩效工资来消减成本,并喊出了“保增长”、“保市场”的口号。报道中有一个细节很耐人寻味:某大型煤炭国企的业务经理,以前下游那些求着买煤的客户约吃饭,他总是最后一个才到,且席间从不主动举杯。但现在他要排队约原先的客户吃饭,为了多卖点煤在酒桌上必须拼了命地喝酒。
作为一个顺周期行业,煤炭业似乎正在步钢铁全行业亏损的后尘,从这个角度而言,其“冰火两重天”的遭遇更像是一种宿命。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推出了“四万亿”刺激政策,各地重工业项目大干快上,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全面提速,巨大的市场需求使得煤炭价格一路疯狂上涨,煤炭被戏称为“煤超疯”,山西煤老板也成了暴发户的代名词。
价格的飙升必然会刺激煤炭产能的大肆扩张。煤炭企业强势扩张,电力企业向上游扩张,其他行业也纷纷涉足煤炭业淘金。结果是,“十一五”期间煤炭投资额是“十五”的5.54倍,相当于新中国成立55年煤炭投资总和的2.8倍。在经济高增长阶段这都不在话下,可一旦经济增速回落,煤炭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大家都知道,煤炭的主要用途是发电,可现在工业和投资活动双双在收缩,社会用电需求也必然会下降。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幅回落6.2%。
煤炭产业进入“剩”时代意味着什么?笔者认为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首先是电荒现象将消失。近几年来,电荒现象愈演愈烈,政府想了不少招应对,但收效甚微。电荒的出现固然和高耗能产业回潮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所谓“市场煤、计划电”导致的发电厂亏损。2004年,国家出台了煤电联动机制,规定以不少于6个月为一个煤电价格联动周期,若周期内平均煤价较前一个周期变化幅度达到或超过5%,便将相应调整电价。但由于煤价上涨实在太快,而上调电价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机制事实上被束之高阁。如今,随着煤炭价格的持续下跌,发电厂巨额亏损的局面肯定会结束,电荒现象也将迎刃而解。值得注意的是,电力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可能会再次显现。因为中国的电力总装机容量2009年就已达到惊人的8亿千瓦,而英、法、德、意、日五国加起来才6.8亿千瓦。
其次是对电力体制改革进程的影响。这些年来,久治不愈的电荒(背后是发电厂巨额亏损)其实充当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最大推手,这也是危机倒逼改革的一贯思路。2010年,电力体制改革确定了16字方针,即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到目前为止,主辅分离已初步完成,改革即将向“输配分离”这一最关键环节发起冲刺,目标是实现输电和配电环节分开运营(好比一个负责高速公路运营,一个负责路上的车辆运输),从而摸清各自的成本。我们有理由担心,一旦电荒现象不再,发电厂日子好过了,改革的动力会不会减弱甚至丧失。
最后是煤炭产业面临整合和洗牌。这其中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煤炭产业自身的转型。继武钢进入养猪业后,山西焦煤集团14日也宣布进入杀猪业。这一完全背离主业的转型引发不少争议,但对钢铁、煤炭等产业来说,越是产能过剩,市场竞争的压力也越大,因此转型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生存;二是煤炭业的整合对民间资本进入或许是个机会。近段时间以来,相关部委纷纷出台细则,鼓励民资进入垄断领域。6月20日,国家能源局也发文表示,鼓励符合条件的民企参与国家重点能源项目建设和运营。但由于2008年的晋煤“国有化”风波,民资进入煤炭行业可能会有一些顾虑,还须相关部门制定更具体更有操作性的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