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5日晚间宣布,自2012年7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几乎同一时间,欧洲央行也宣布了降息的消息。
相继降息具有叠加效应
今年6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时隔三年半后首次降息,间隔不到一个月,央行7月5日又再次宣布降息,这也是央行近年来首次非对称降息。
引人关注的是,就在中国央行宣布降息后不到一小时,欧洲央行也宣布降息25个基点至0.75%,本次降息是德拉吉上任欧洲央行行长后的第三次降息,也是欧洲央行基准利率的历史最低点。
两大央行为何同时宣布降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对本报记者表示,这是中欧央行事先商量好的一个国际协调的降息。很明显,大家采取在同一个时间点降息,叠加的效应将会对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国际市场的提振作用不可小觑。
不过,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谢太峰看来,中国的降息还是根据中国的经济增长状况采取的措施,当然也考虑了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应该是综合考量的结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近期主要经济体,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均程度不同地弱于预期,这种同步走弱促使各国央行的政策基调重新转向宽松,中国央行降息可以说是在这一全球大背景下推出的。
稳增长成全球经济难题
谢太峰对本报记者表示,欧洲经济不景气明显拖累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经济体,发展中国家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也出现了经济增速滑坡的问题。两大央行同时降息向市场发出了积极的信号,在世界经济比较低迷的情况下,能刺激投资和需求,提振市场对未来增长的信心。
“欧洲央行的此次降息很有必要。”孙立坚认为,降低利率能大大降低市场融资成本,对救西班牙、希腊等国有利。而企业融资成本下降能促进投资,对欧洲目前提出的保增长有积极作用,也能提高整个社会的债务偿还能力,并解决就业问题。
而中国央行的降息,专家普遍认为也将对中国经济稳增长构成利好。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央行此次降息是在市场预期之中,目前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回落得较为明显,从短期来看,物价还会继续往下走,这为降息提供了政策调控空间。
未来有可能进一步降息
尽管降息有助于经济增长,不过,孙立坚对两大央行降息可能造成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表示担忧。他认为,如果市场释放的资金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大宗商品又会成为新一轮金融资本炒作的对象。大宗商品的涨价对中国输入性通胀的压力非常大。现在物价的下滑是一个假摔现象,将来一旦欧洲问题得以平息,大量流动性就会涌入大宗商品市场,届时我国生产成本会增加,工业原材料成本会上涨,对中国实体经济的恢复不利。
因此,孙立坚建议,中国应趁现在大宗商品价低进行战略储备,并优化我国投资结构,控制对大宗商品的有效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宗商品的价格,控制生产成本。
而对于未来货币政策的走向,孙立坚分析认为,现在银行流动性仍然紧缺,央行接下来还会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流动性。
谢太峰也表示,我国货币政策主要还是根据国内国际经济的发展状况来作出抉择。如果这次降息后,中国经济增速下滑比较快的状况得到改善的话,也可能不会再有进一步的降息措施。但是从目前来看,由于整个世界经济不景气,中国这一次降息往往还是不够的,欧洲进一步降息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