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要落实属地责任,堵住“后门”——坚决遏制违法违规举债;同时要开好“前门”——支持地方政府合法合规举债融资,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的支持。
在严格防范金融风险的背景下,“地方债”近日再度引发持续的关注。
7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积极稳妥化解累积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
半个月前结束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也指出,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终身问责,倒查责任。这也是中央首次提出对地方债实行终身问责并倒查责任。
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指出,要继续整改违法担保,纠正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投资基金、政府购买服务中的不规范行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就在28日当天,财政部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也重点提及如何防范地方债务风险。
财政部副部长刘伟等有关负责人在发布会上指出,要坚决制止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公司变相融资,要督促地方严格执行国家出台的PPP、政府投资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各项规范管理政策要求,防止地方政府把它异化为变相举债的渠道。
在堵住“后门”的同时,国务院常务会议还要求开好“前门”,支持地方政府合法合规举债融资。
地方政府债务实行限额管理
今年以来,对于地方举债行为的监管政策密集出台。近期,中央高层会议多次“点名”地方债务风险,提出终身问责并倒查责任。
7月28日,财政部在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刘伟表示,坚持“开前门、堵后门”,综合施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控制能够做得更好。
刘伟表示,我国政府债务的负债率是36.7%,低于欧盟60%的警戒线,也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水平。“我们讲政府债务风险总体是可控的,我们是理性的回答,而且是自信的回答。”
而对于控制债务增量方面,刘伟介绍,财政部实行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将地方政府债务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等方式。
据了解,今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2017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是18.82万亿元。到6月底,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是15.86万亿元,控制在18.82万亿元这个限额以内。
记者注意到,2016年,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也控制在限额以内。财政部数据显示,2016年末全国地方债余额15.32万亿元,控制在年度地方债限额17.19万亿元以内,比全国人大批准的债务限额低1.87万亿元。
上海财经大学郑春荣教授表示,为了控制地方债规模,我国采取地方债限额管理,从2016年的数据来看,地方债余额规模明显低于债务限额规模,一些地方并未用足举债额度。
将保持监督高压态势
近几年,地方债务风险备受关注。7月25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和浙商银行发布《钱去哪了:大资管框架下的资金流向和机制》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在全部的182万亿元信用总量中,政府部门占比20%,较2009年上升5个百分点;其中,中央政府占比从2009年的11%下降到2016年的7%;地方政府占比在同期则由4%上升到14%。
而地方政府举债行为也在持续规范之中。今年以来,财政部多次出台文件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严控隐性债务增量,并且自年初开始问责违法违规举债行为。
今年3月以来,财政部已相继处罚了重庆、山东、河南、湖北等地个别地区违法违规举债担保行为,相关负责人或被撤职、或行政记过、或警告约谈。
财政部问责、查处并未结束,地方政府将在规定时限内向财政部报告清理整改情况。
财政部预算司副司长王克冰指出,要加大对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查处问责力度。隐性债务,实际就是地方政府违法违规和变相举借的债务。对此,财政部要保持监督高压态势,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省级政府要建立严格的查处问责机制。要发挥跨部门联合监管机制的作用,形成全方位的监管合力。同时,始终坚持“开好前门、严堵后门”的管理思路,不断完善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通过包装PPP项目,向社会资本方承诺最低回报等方式变相举债。
记者注意到,今年5月,财政部联合国家发改委、司法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对近两年地方借PPP模式、政府出资的各类投资基金变相融资等新行为进行封堵。
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部分地方政府为了规避PPP项目财政支出10%红线等限制,以购买服务模式为基建工程项目融资,融资规模大幅超过PPP模式。
6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坚决制止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融资的通知》,制止地方政府通过假的政府购买服务形式融资上项目,化解由此产生的隐性增加债务风险。
刘伟在国新办发布会上指出,“我们不要出了事情才去问责、才去找原因。”部分被预警的基层市县政府、操作不规范的融资平台公司,都是财政部驻各地专员办的常态化监控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