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投资者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2-8 10:15:29 |
12月11日,统计局将公布11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根据《投资者报》的分析预测,最大的看点应该是三大经济指标将会在11月转正。 这三大指标分别是出口增速、进口增速和CPI同比增速,这也就意味着,出口、进口同比增速将告别持续了12个月的负增长时代,外需的恢复取得阶段性成果,CPI同比增速也将结束9个月负增长,通胀的脚步开始逼近。 就其他指标而言,工业增加值增速将进一步加快,投资和消费的增速将略有下滑,PPI降幅将继续收窄,新增信贷将延续平稳态势,流动性仍较充裕。 进口出口增速齐转正 内外需好转,去年的基期效应,将使得进口和出口在11月份里双双实现转正,预计出口的同比增速在0~5%之间,进口则会猛增25%~30%。 从2008年11月起,全球经济衰退的局面使得内外需下滑,中国的进口和出口同比增速出现了近8年来的负增长,从此,中国的外贸进入了长达1年的低迷期。 期间,出口同比增速曾一度下探至-26.52%的低位,出口商品总额也在2009年1月~6月间连续低于1000亿美元关口。出口罕见的糟糕局面,对中国的经济运行产生了诸多障碍,中国政府为保增长,相继出台了4万亿投资计划和诸多刺激消费的政策,以弥补经济增长中出口下滑形成的缺口。 另一方面,进口的状况更为糟糕。进口商品总额早在2008年10月跌破千亿美元关口,且连续11个月位于千亿美元关口下方,同比增速更是在2009年1月跌到谷底,同比下降了43.09%。 然而,进入2009年,随着投资效果的逐渐显现以及消费对经济稳步的贡献,使得经济逐渐好转,而主要贸易国也在逐渐走出衰退,使得外需也在逐步恢复,时至11月,进出口在前期同比降幅不断收窄,环比不断增长的基础上,将迎来双双转正的历史转折。 具体而言,转正的驱动力主要源自两方面。一是需求的增加,这里的需求既包括外需也包括内需。外需方面,以美国为例,近日美国相继公布了各项经济数据,其中今年11月美国制造业活动指数为53.6,表明制造业仍在扩张,这已是美国制造业连续第4个月扩张。总体上看,尽管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贸易国的经济复苏进程较为缓慢,但已经走出衰退是确定的事实,而且不断复苏的趋势难改,这就为外需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 内需方面,由11月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可见一斑,当月的PMI为55.2%,与上月持平,保持了稳定的态势,这也是该指数连续9个月位于50%的临界点上方,表明经济处于扩张期。 内外需的增强,自然为进口和出口的恢复提供支撑,而去年同期的基期效应,更是在数据上为进口和出口转正提供保障,预计出口和进口的同比增速将分别为0~5%和25%~30%之间,进口和出口的走势进一步分化。 首先,就出口来看,去年同期的出口商品总额是1149.85亿美元,而自今年7月份以来,出口额已突破并稳居千亿美元大关之上,截至10月份已经达到了 1107.62亿美元,距去年11月份的1149.85亿美元仅一步之遥,而且,近几个月来,出口环比增长的态势已经确立,加之圣诞等西方节日的影响,11月份出口仍将延续环比增长态势。因此,基数因素加之近期的出口增长态势,将使得11月份成为出口增速转正月,但正增长的幅度不会太大,预计幅度在 0%~5%之间。 其次,就进口来看,去年同期进口总额仅有746.57亿美元,而今年10月份的进口商品总额已达到867.75亿美元,所以即使11月份的进口额保持10 月份的水平,仍将实现16%的增速。因此,如果综合考虑国内需求增长、基期因素等,预计进口增速将猛增至25%~30%。 CPI转正后将涨0~1% 多重因素支撑11月份CPI同比转正,预计同比涨幅在0~1%之间,且围绕0.5%上下波动的可能性较大,与之关系密切的PPI降幅将进一步收窄,恢复到-4.5%左右。 首先,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宏观经济的增长,目前,中国的经济正按照宏观调控的方向稳步回升,甚至可以说,当前的增速已经超过了9%的保增长目标所需速度,经济正在由复苏期走向扩张期。经济的扩张,必然带来物价水平的回升。这其中,又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经济增长背景下,直接计入CPI的品类价格上涨,二是资产价格,比如房价等非CPI样本产品价格的上涨,带动计入CPI品类的价格上涨,间接影响CPI走势。 其次,鉴于目前中国经济的恢复水平,物价的上涨已经由此前的需求推动型转变为成本推动型,这种模式对物价的提升影响不容忽视。 具体来看,成本推动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国际油价上涨的推动下,国内粮食价格的上涨。其基本轨迹主要分两条,一条是国际油价的上涨引发国内油价上涨,农业生产资料成本上升及其价格上涨,这势必要求农产品[13.02 -2.76%]价格有一定程度上涨,农民才有一定的种粮积极性;另外,国际油价上涨,也引起生物能源对粮食需求的上升,国际粮食价格也必定会上涨,进而通过大豆等农产品传导到国内,引发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上涨。 二是国内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方面。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高位运行,国内油价在间接的与国际价格接轨的口号下,不断上调。而水电煤气等资源品价格的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其中最明显的一个改革方式就是价格上涨,这必将对CPI上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农产品和资源品价格的上涨,势必带动CPI继续走高。 其次,从数据上来看,10月份的CPI同比下降了0.5%,降幅已经在持续收窄。 如果判断未来CPI的走势,一些指标是可以参考的,主要包括农业部发布的“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和“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统计局监测的50个城市主要食品价格变动情况等。 就“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和“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而言,由于近期全国大范围降雪的原因,该指数在探底后大幅回升。具体来看,在11月25日之前,两指数较10月份分别上升了0.4%和0.5%。统计局监测的50个城市主要食品价格变动情况也显示,蔬菜价格大幅上涨,7种蔬菜的平均涨幅超过 10%。 因此,衡量各个品种在CPI中食品大类中的权重,预计CPI中食品类的涨幅约在3%~4%之间,带动CPI会有1个百分点左右的增长。 而非食品类的情况则有所不同,预计11月份CPI中非食品类环比增长仍将延续,但同比仍将有1个百分点左右的下降,所以对CPI的贡献仍为负值。 综合食品类和非食品类的情况,预计11月份CPI转正并将有0.5%左右的上涨。 此外,就PPI的情况来看,相关品类价格多数上涨的态势,也将促使PPI的降幅进一步收窄,预计将由10月份的-5.8%回升至-4.5%左右。 近期,钢材价格触底反弹,连续五周上涨。而煤炭价格、铁矿石和有色金属价格也处于上升态势,原油和成品油价格更是大幅上涨,达到3%左右,化工产品的价格也普涨。所以,11月份PPI降幅将进一步收窄,预计将由10月份的-5.8%回升至-4.5%左右。 投资消费增速略有放缓 11月份的投资增速仍将保持在30%以上,但是增速较10月份会有所放缓,预计1~11月份投资增速约在32%~33%之间。 原因有两个,一是11月份本来就是固定资产投资传统的淡季;二是近期产能过剩行业问题突出,国家抑制产能过剩的态度也比较坚决,也会抑制一部分的固投。 今年以来,随着4万亿投资项目的纷纷上马,固定资产投资也是突破了维持了许多年的20%~30%的增速,连续7个月以33%左右的增速高位运行。至今,4 万亿投资计划推出已有一年,2009年的诸多投资任务也该告一段落,又加上投资淡季和治理过剩产能政策的出台,11月份固投增速略有放缓也在情理之中,但仍将保持在30%之上,预计1~11月份投资增速约在32%~33%之间。 消费方面,11月的恶劣天气,也会对消费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得增速略有放缓。而从结构上看,由于食品类价格的上涨,所以“吃”涨幅将比较明显,“穿” 的部分消费额增速将基本维稳,而随着春节等节日的临近,“用”类的消费增速较10月份也将有所上扬。预计11月名义零售同比16.5%,继续维持稳定高速的增长,继续担当着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工业增加值作为衡量经济景气度的重要指标,其增长11月份也将进一步加速。 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国内的重工业和轻工业都在稳步增长,重工业的增长主要来源自投资的继续高位运行,轻工业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外需和内需的双双增强。另外,去年的基期效应也是促使工业增加值提升的重要因素,去年11月份,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仅有5.4%,今年以来,增速已经连续5个月位于10%以上,预计 11月份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将升至18%以上。 市场比较关心的流动性,在11月份仍保持较为宽裕的状态。 综合多方因素,初步预计,11月份的新增信贷约在3000亿元左右。从历年的情况来看,由于11月是贷款的传统淡季,所以往年11月份的信贷增速会高于 10月,但是低于其他月份。今年10月份的新增信贷是2530亿元,创下年内新低。据此,预计11月份的新增信贷总额超过10月的2530亿元,但由于政策退出已开始吹风,银监会也要求各商业银行提前做好年底前的信贷风险管理工作,将对11月份的新增信贷产生抑制作用,预计整个11月份的新增信贷在 3000亿元左右。 此外,预计M2增速较上月会有所下降,徘徊在29%左右,而随着CPI的转正及通胀预期的影响,活期存款将逐渐活跃,所以M1的增速将继续上扬,预计仍维持在32%附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