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下半年以来的全球货币较量并未谢幕,反而愈演愈烈。汇率压力、物价上涨压力、资产泡沫压力让新兴经济体的宏观调控左右为难,多个国家抗不住通胀压力纷纷加息,但代价是进一步推升本国货币,牺牲经济增速,全球陷入滞胀的风险加大。在部分发达国家持续推进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嫁危机与新兴市场逐步退出经济刺激政策、防范通胀之间的货币战争第一阶段,新兴市场告败。
经济滞胀风险加大
尽管暴风骤雨的金融海啸渐行渐远,但次生金融灾害不断,国际金融乱象纷呈:主权债务危机蔓延、国际热钱乱窜、大宗商品与贵金属价格持续上涨、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齐现、货币战争硝烟弥漫……
在这些乱象中,新兴市场国家成为最大的输家,几乎所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都存在着本币升值压力大,国内购买力却越来越弱的现象。以“金砖四国”为例,2010年巴西经济增速接近8%,但通胀水平上升了5.9%;俄罗斯和印度的通胀率均超过8%;中国也面临很大的通胀压力。
对于食品开支占家庭预算50%以上的很多新兴市场国家来说,食品价格上涨给民众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印度的洋葱价格飙升,比去年翻了一番;东南亚的棕榈油价格上涨,使得民众不得不减少食用油的消费。2010年,至少六个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通胀率在6%以上。高物价吞噬了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的潜力,也给调控政策带来了空前压力。
为应对本币升值与通货膨胀并发的困扰,主要新兴经济体逐步收紧货币政策,以“量化紧缩”对抗“量化宽松”。比如,2010年以来,印度央行六次加息,巴西央行利率已经升值11.5%;中国央行两次加息、七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此外,各国央行为阻击货币升值而屡屡干预外汇市场,对资本流动实施特别措施的“绝地反击战”也一再打响。
目前,全球经济似乎进入了一个“双速”时代,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缓慢,新兴经济体将引领全球经济发展,而发达国家的“滞”和新兴市场国家的“胀”成为各自的主要矛盾。这种不平衡打乱了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的节奏。新兴市场国家为避免通胀失控,必须收紧调控政策,但这又可能加剧投机资金流入和本币升值,加剧另一种风险。而连续的紧缩政策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的叠加效应,很可能刺破新兴国家已经累积起来的资产泡沫。
美元走势牵动全球
在过去的两年中,美元成了金融市场的重要关键词。股市、汇市、大宗商品市场、新兴市场经济似乎全部系于美元之上。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两度开闸放水,向全球释放巨额流动性。美元贬值的动机不难理解,以“私人债务国家化”,然后将“国家债务国际化”,力图通过货币贬值和输出通胀化解债务,处理本国经济累积的过度负债问题,同时刺激出口。
2011年,美元贬值的策略没有改变,反而变本加厉。截至21日,美元指数78.12点的收盘点位较年内高点已累计重挫3%以上。各国为对抗通胀纷纷加息,进一步推升本国货币,美元可能继续疲弱。可以预计,各国出口将受到严重影响,美国则借机获得喘息和复苏的时机。
在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微博)看来,有利于美元升值的因素在增多,但美元汇率走向并不是向上趋势。无论是美国敏感的房屋市场指标、制造业数据、就业数据,还是银行业利润、股指表现,都显示美国经济向好趋势,但这反而成为美元贬值的基础。“汇率基础来源于经济表现,经济利好,汇率上升。然而,新金融时期,美元策略运用更注重信心和心理的因素,进而形成美国经济利好、美元贬值,美国经济不利、美元升值,包括突发事件发生时美元规律走向也违背原理指引,美元避风港的作用取决于美元策略性的运用。”谭雅玲指出。
与此同时,美元走势与全球金融、资本市场展现出罕见的同步性。瑞信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指出,这种情况不难理解。全世界的市场均处于流动性驱动状态,而美联储是流动性的主要源头。资金成本超低,套利交易大行其道,而美元是当下主要的借贷货币。在就业低迷、情绪波动的年代里,市场对宏观消息的敏感度颇高,而世界最大经济体、最大央行的消息自然是最重要的。同时,美元的起伏,也折射着世界其它地方的经济复苏情况、货币政策、资金走势与债务负担。
警惕美货币政策转向风险
尽管目前看来,宽松的货币条件有利于就业和消费市场复苏,美联储政策转向的可能性不大,但随着美国经济转好,不排除货币政策年内转向的可能。美国货币政策动向成为决定全球经济走向的最大变量。
瑞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发布报告指出,美国经济沿着复苏道路前行的步伐有越来越坚实的迹象,因此美国继续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措施的必要性在降低。并且,由于美国量化宽松措施引发的通胀压力增大与热钱肆意流动,已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这将对美国是否“一意孤行”造成压力。从相关数据看,如果2011年美国经济好于预期,货币政策最早可能在年底转向。
谭雅玲预计,美联储将在2011年第二季度或之后发生方向性的转变,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快速转向。如果美国经济增长顺畅,美联储将加快利率调整步伐和节奏。
假如美国货币政策转向,新兴市场更应警惕货币战争第二阶段——美元低息套利中断,资金突然大量撤出,给新兴市场造成较大冲击。类似情况在过去几十年中屡屡上演。上世纪90年代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不景气,资本流向拉丁美洲和亚洲,推升了这些地区资产泡沫、通货膨胀,并造成实际汇率上升、经常项目逆差扩大。当这种趋势发展到一定程度,投机资金感到这些国家货币已经高估时,资金大规模撤走,从而触发了1994年和1997年发生在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危机。
沈建光指出,美国如果提前收紧货币,会导致部分资金撤离,对中国资产价格会造成短期冲击。从长远看,积极推动人民币贸易和投资的跨境结算,放宽资本项管制,实现人民币可兑换,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才是应对美国量化放松政策最积极的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