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发改委的争论不断,网上的新闻、评论也很多。简单总结一下这些内容,发改委目前在舆论上的处境基本来说是两头被骂:一是涨价被骂;二是抑价又被骂。
首先比较让人奇怪的是,最近发改委怎么纯粹变成了物价局这么一个角色,笔者翻遍了发改委的职能也没有发现有明确与控制物价和调整物价相关的规定。其次是发改委在近期的各种作为中体现出了两面性,即涨价和抑价的并举。一方面为与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攀升接轨,上调了油价;同时据媒体报道,出于通货膨胀以及高企的物价指数的考虑,发改委也拟对煤电矛盾突出的部分省份进行电价上调。另一方面是密集约谈相关企业和行业协会,要求控制价格,不能自由上涨;同时全国工商联下属的24个行业协会也联合发表倡议书,在表态不涨价的同时,呼吁同行稳定物价。
而在骂声之后和表象之外,笔者认为通过对这样一个两面性的表现深入分析,这实际上说明了发改委在最近的工作指导思想中起码有以下几个矛盾的存在,并亟待解决:
一是保民生与抑价的矛盾,从表面看来,抑制某些行业物价、特别是与群众相关的食品价格上涨对于保民生的意义深远,所以此次表态不涨价、维持物价的行业协会清一色的与群众的“吃喝”有关。但是这样一来势必会压制该行业的利益空间,降低盈利,特别是在原材料价格出现上涨的趋势之后,以“约谈”这种近似行政干预的手段来暴力控制价格,其很难确保相关从业人员的待遇与通胀同步对应提高,甚至会出现下降的可能,如此也会影响民生问题。所以保民生与抑价的矛盾实质上是保民生的范围矛盾,笔者认为,在解决不好物价上涨的根源性问题之下,牺牲一部分群众的利益去保护大多数群众的生活质量是非常荒谬的。
二是角色定位的矛盾,这里面有两个突出的问题。首先是以与市场接轨,按市场规律办事的理由来提高价格;同时又以政治任务,服从大局的要求来抑制自由经济的价格变动,这很不合理。其次是电力等能源国企、机构究竟是要走市场化道路还是要成为全民福利化的一部分的问题,电价长期维持在低价,有赖于国家以此作为群众福利一部分的政策思路,也因此给予了亏损的企业大量补贴;但现在又为减少亏损要提高电价,显得非常“四不像”。这两点直接造成中国的国企现在定位不明,角色混乱的矛盾,即在面对国家时是政治组织、面对市场时是经济组织、面对社会时又是福利组织。可以说,国企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发展路线是什么出现了短暂的混乱,而这两点必须要清晰,并严格走下去,这样才能避免出现改革的反复。
三是涨价与抑价的逻辑矛盾,这是此次发改委的涨价抑价两面性中最匪夷所思的逻辑所在处。一面是控制商品最终价格,另一面又上调其生产费用相关的原材料价格、电力价格、以及造成运输成本增加的油价。这让笔者很佩服那些表态坚决不涨价的行业、企业,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是违反市场规律的,控制物价首先应当建立在尊重和遵守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否则这种干涉会像蝴蝶效应一样,引发市场在价格领域的全面波动。从长远来看,对群众是没有好处的。
有人将发改委的两面性还表述为对待国企和民企的不一致性,国企是“亲生儿子”的待遇,垄断了好吃好喝,一点都不能亏待;而民企成为了“后娘养的”,多干活不说还动不动要被扣上对人民“不孝顺”的帽子。
这倒是言过其实了,但其中反映出发改委在种种决策中的指导思想不一致确实是一种常态。另外我们看到,发改委在约谈时有些字眼很耐人寻味,比如“近期、尤其是上半年必须保持价格稳定”,这不由让人浮想联翩,是不是说拖过了上半年就可以涨价了?这表明发改委的工作依然有“交差”的性质、应付的成分,抱着这种态度,涨价恐怕是“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所以要解决目前全社会通胀压力造成物价全面上涨的问题,发改委只有端正态度、清晰思路,明确抓与放、自由与管制,正视物价上涨的真正原因,从源头解决而不是末端控制,才能在上半年乃至今年交出一份让党、国家、人民都满意的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