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注定不平静。
对于中国来说,不仅要经历政府换届,更需直面经济放缓;对于发达经济体而言,除了连绵不断债务危机之外,政治因素同样日渐成为新风险来源。亚洲,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中坚力量,曾经以亚洲奇迹惊艳世界,也曾在亚洲金融危机折戟沉沙,是否还能充当世界经济引擎?如何迎接这一变动的世界?
2012年4月1日到3日,博鳌亚洲论坛于在中国海南博鳌召开,主题顺势定调为“变革世界中的亚洲:迈向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根据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此前介绍,为期3天的年会将围绕“探究世界经济不确定性的根源”、“寻求变革与转型”、“创新与亚洲的可持续发展”三条主线开展讨论。
无独有偶,“可持续”也是在印度新德里29日举行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四次会晤的核心词。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发表的《德里宣言》中多次提及“可持续”,表示将“促进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解决粮食和能源安全问题是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事实上,拉长历史时间轴来观察,“可持续”也是新兴经济体的“梦魇”:历史上不乏增长速度惊人的经济体,但往往好景不长,如何避免昙花一现式的增长,成为不少新经济体的最大考量。新兴经济体中的经济明星,往往是“追赶型”经济模式的代表,在后发优势享用殆尽之际,后发劣势也出现端倪,将难以回避寻找新的增长动力。
以中国为例,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缔造了所谓“中国奇迹”。而探究中国增长模式的本源,表象为出口导向,本质仍在于对内改革释放广袤廉价劳动力动力,对外通过开放而搭乘全球化顺风车——一言以蔽之,中国的一切,并非人间奇迹,仍旧是经济常识。
如今,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经济体。三十年的两位数增长,使得中国人均GDP从过去的300美元到今天超过5000美元,正是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与此同时,中国也面临刘易斯拐点临近带来的劳动力短缺,外围经济疲软带来的出口下滑,房地产调控引发的投资放缓,遑论更多经济之外的社会问题。
下一步,中国经济如何走?眼下如何避免硬着陆?如何正面“未富先老”的人口变化?如何扭转以投资为导向模式?如何使得经济增长真正惠及普通民众?……纷繁复杂的问题内外,不仅关涉中国,也能映射出亚洲乃至世界的焦虑与窘迫。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着亚洲的经济复苏,欧美的债务危机拖累,亚洲的存在,对于世界与亚洲自身来说不乏悖论。亚洲的成功,是因为学习西方的结果还是自成体系?而亚洲的失败,是资本主义的失败,还是亚洲价值观的失落?
回顾中国的经济模式,过去获益于东亚“四小龙”榜样作用;今天或许到“反哺”之际:如能彻底点检中国发展得失,其道路与教训必然可以为亚洲其他亟待工业化的人口大国带来极大启发,亚洲的未来进一步增长也藉此提速——这或许才是“中国模式”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也是中国最应该输出给世界的“软实力”。
世界增长的风向已经开始转变。以往,亚洲只有日本这一个世界级的经济体,随着中国的经济成长,亚洲拥有了两个世界级的经济体,加上印度的崛起,亚洲的增长已经从量变发展到质变。如果能够对内部贸易等资源加以整合,例如以中国为核心、整合亚洲其他国家加入其中的产业链,那么彼此将获得很大的出口拉动的经济成长,从而更加容易实现对中国式成功的复制。简而言之,亚洲国家可以从亚洲自身的一体化进程获得很大利益。
危机阴霾尚未远去,高速增长的旧时光可能都在远离新旧世界,而亚洲也因人口因素、起飞早晚等因素存在分化。展望未来,一个经济、贸易、金融甚至政治等领域一体化日渐加强的亚洲,一方面既能为世界提供更多元的新生力量,另一方面才能在亚洲形成真正可持续的内生发展,这或许是博鳌论坛内外的各界精英应该思考的问题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