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于1月7日发布了一项重大科研成果,宣布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发并中试了一种新型稀土电驱开采技术。这一技术不仅大幅提高了稀土的采收率,还显著降低了能耗和环境污染,为实现稀土资源的高效、绿色开采开辟了新途径。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可持续》上发表。
据悉,新型稀土电驱开采技术是科学家们在多年研究基础上取得的重要突破。该技术通过电驱动的方式,实现了对稀土资源的精准控制和高效开采。实验结果显示,该技术的稀土采收率大于95%,相较于传统开采方法,浸取剂的用量减少了80%,开采时间缩短了70%,能耗降低了60%。更为显著的是,氨氮排放量减少了95%,展现了其卓越的环境友好性。
稀土元素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基础材料,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领域。然而,传统的稀土开采方法往往存在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制约了稀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新型稀土电驱开采技术的成功研发,为我国稀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表示,该技术不仅提高了稀土资源的利用率,还显著降低了开采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环境意义。未来,他们将继续优化和完善这一技术,推动其尽快实现大规模工业化应用,为我国稀土产业的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业内专家指出,新型稀土电驱开采技术的成功研发,标志着我国在稀土开采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有望引领全球稀土产业向更加高效、环保的方向发展。同时,这一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也将为我国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此次科研成果的发布,不仅展示了我国科学家在稀土开采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也彰显了我国在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坚定决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型稀土电驱开采技术将为实现稀土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