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中国观察家预计,由于金融危机,中国钢铁生产商铁矿石价格谈判的议价能力将有所增强,这可能扭转中国钢铁生产商原材料成本不断上扬的趋势。
现在,这种希望正在破灭。中国钢铁生产商可能面临更为糟糕的情况——不断飙升的进口铁矿石价格及因此带来的巨大的原材料成本压力。
事实上,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铁矿石价格大涨,进口铁矿石现货价格在过去5个月飙升80%,至187美元/吨 ,仅3月份一个月就上涨近36%。
与此同时,来自长期协议矿价的压力增加,中方正和国际铁矿石供应商展开寸土必争的磋商。
但最新动向显然对中国钢铁生产商不利,特别是在淡水河谷及必和必拓早已与日本钢铁生产商,在新的长期铁矿石合同谈判中锁定了90%-100%价格增长之后。
雪上加霜的是,全球铁矿石生产商还在积极推进新的季度定价机制,(日本钢铁生产商已经接受了从4月1日开始生效的季度定价机制 )这可能将使中国钢铁生产商面临更多铁矿石价格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
上述三个不利因素将大大压缩中国钢铁企业,特别是中小钢厂的利润空间, 还要特别考虑到中国钢铁行业在2009年超过60%的铁矿石进口依赖度。
因此,我们要反思导致中国钢铁行业在国际铁矿石价格博弈中被动局面的原因:中国钢铁行业集中程度低,缺乏行业绝对领导者,在对外谈判时难以抱团形成合力,在国际市场上缺乏话语权由此导致谈判过程的举步维艰。
最明显的例子是,尽管中国粗钢产量持续扩张,2001年-2009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18%,远远高于全球粗钢3.8%的复合年均增长,但是中国钢铁行业的集中度却相当低:中国2009年前十大钢厂共计生产粗钢量2.5亿吨,仅占全国产量(5.68亿吨)的44%,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以上的前十大钢厂占比。
与此相对应的是:全球前三大铁矿石生产巨头(必和必拓、力拓、巴西淡水河谷)年产量占全球铁矿石总产量的70%, 并且几乎控制了全球铁矿石海运市场的四分之三份额,不仅垄断程度非常高,而且在铁矿石谈判中自然形成寡头联盟。
令情况更糟的是,尽管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核定的全国拥有铁矿石进口资格的企业为112家,其中钢厂72家、贸易商40家,由中国钢协统一代表谈判, 但实际却有近200家企业从事铁矿石进口,导致行业过于分散,处于无序状态,不仅长协矿和现货矿价差扩大,同时进口品种品质也在下降。
由此可见,为提高中国钢企在铁矿石谈判中的话语权,有必要增强行业的集中度。这同时能够给钢铁企业带来明显的生产绩效提升。
尽管中国的铁矿石需求很大,2009年达到4.71亿吨,但中国钢铁生产商当年生产的粗钢产品更多,达到5.68亿吨。这表明中国钢铁行业明显产能过剩。
由于中国已经渡过了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中国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接近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工业化完成阶段的经验峰值,国内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而拖累行业盈利能力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整合淘汰落后的产能已被中央政府提上日程。
在国务院发布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政府要求国内排名前5位的钢铁企业的产能占全国产能的比例达到45%以上, 而目前宝钢、武钢、鞍本、河北钢铁(4.66,0.00,0.00%)、沙钢5大钢铁集团合计产钢1.65亿吨,仅占国内钢铁产量的29%。
于是4月初,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了九大产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具体目标,其中,对钢铁行业的要求是,2011年底前,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淘汰3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电炉。
至于如何加快钢铁行业的整合,我的观点是,首先中央政府要加快制定具体的执行方针促使地方政府行动起来。
作为整合对象的中小钢企大多为地方政府控制,没有地方政府的配合,行业的兼并重组将很困难。
地方政府应以国家利益为重,适当牺牲短期地方利益去换取整个钢铁行业中长期的健康发展。
此外,中央政府应同时建立钢铁行业重组整合基金,为因整合而导致的失业提供相应补贴,缓解失业给地方政府带来的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