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钢,还不如吃银行利息”
当市场人士在质疑雅戈尔等纺织企业“不务正业”的时候,殊不知,中国主要的大型钢铁企业几乎不约而同地都在“不务正业”。
由于钢铁业进入微利时代,迫于生存的压力,钢铁企业纷纷拓展非钢产业。这些产业既包括钢铁业的配套产业,也包括房地产等热门行业。这是利是弊,行业人士判断不一。
“不务正业”
今年下半年以来,唐钢董事长、总经理于勇又多了几个要操心的新板块——机械装备公司、新事业发展有限公司、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检修工程公司,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相继成立,有的和钢铁主业有些关联,有的则完全无关。
这些公司,被唐钢划归“非钢产业”的范畴。这两年来,拓展“非钢产业”,在于勇心里越来越坚定。他还要求唐钢专门设立了非钢事业部,以加强对非钢单位的管理。
“随着市场进入到成熟期,钢铁主业的利润正逐步被摊薄,在这种情况下,走多元化发展道路是必然的选择。公司加快非钢产业发展,开展多元化经营,既是降低主业经营风险的一个有效手段,也是公司寻找新的发展支撑,打造最具竞争力企业的需要。”于勇说。
在现阶段原料成本高企、下游需求又不畅的大环境下,钢铁企业除了千方百计地降本增效,通过技术改造来提高产品质量外,发展非钢产业似乎成了更容易见效的选择。
像唐钢这样开始发力“非钢产业”的钢厂,如今并不在少数,大到宝钢、鞍钢,中型钢厂济钢、莱钢,都已经将钢铁主业以外的多个产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高度,并且“非钢产业”在整个钢厂中所占的收入比例也越来越高。
这些“非钢产业”,有的是传统钢厂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存在的配套产业,比如工业气体、冶金辅料、房地产,但此前都作为分散的辅业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有的则是盈利前景远高于炼钢,近年来才开始决定涉足尝试的行业,比如机械制造、物流深加工。
它们如今的共同之处,则是在国内钢厂的投资额度分配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倾斜,很多产业也已经从之前的“辅业”定位转变为与钢铁主业比肩的支柱产业定位。
“不如吃银行利息”
对于已经陷入微利时代的钢铁企业来说,发展“非钢产业”,似乎首先是一种无奈的“自救”选择。
“一万多人干一年,结果算算效益还是负的,派两个人倒倒期货就能赚个几千万。”南钢董事长杨思明曾如此公开指出。
中钢协名誉会长吴溪淳更是指出,钢铁行业的利润率低到这个地步,还不如不生产,把现金存到银行吃利息。
一组数据证实了吴溪淳的判断:今年1~9月,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仅为2.84%,其中9月份钢铁行业利润率只有1.16%,远低于我国工业行业利润率5%左右的平均水平,钢铁全行业处于低效益的状态。
而目前银行一年期的利率为2.50%。显然,9月份钢铁行业的利润率低于一年期的利率。
“对钢铁行业来说,大规模扩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成本高需求差的时代可能还要持续两三年。”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副会长宋继军预计,在这样的情况下,钢铁企业要想继续增长,一个发展重点是内部的技术改造升级,另一个就是进行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宽,毕竟与通过技术积累和创新来挖掘钢铁主业的更多蓝海相比,介入一些深加工、相关金融以及新兴产业可能收效更快。
“我们的钢铁业发展到今天,已经面临了很多挑战,从行业发展空间来讲,追求数量的发展模式应该要转变到追求品种、质量和效益方面了。”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也指出,这样,如果钢铁企业能够利用现有的资源做一些产业链的延伸,对解决职工就业和增收等也是好事。
有行业内人士提出了担忧,将过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更多的非钢产业,是否会有“多元化”扩张所固有的风险隐患,毕竟非钢领域的市场竞争同样激烈,而国内的钢铁主业与国际同行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技术进步不仅需要长期的埋头积累,也需要巨大的研发投入。这种担忧并非没有道理。
对此,李新创建议,发展非钢产业,最好围绕钢铁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来做,此外,也应该注意与钢铁主业的平衡,“毕竟将钢铁主业做强也还有很多空间可为。一方面,下游行业的升级,比如汽车轻量化要求更高强度的钢铁产品,设备的更长寿命也要求更耐腐蚀性的钢材;另一方面,我国还有大量的钢材产品需要进口,如何通过技术创新顶替进口,也是未来可以挖掘的蓝海之一。”
今年,南钢就计划把原来希望投资钢铁的30亿~50亿元资金投入到废钢产业,国内国外双双加大力度,以把资源控制在自己手中。杨思明也指出,在上游矿石、下游仓储、物流、贸易环节,南钢都会择机进行拓展,而这些,都算是围绕钢铁生产的主业展开。(第一财经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