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我国钢铁流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钢铁流通模式,是‘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中国钢铁产业在‘十一五’得到飞速发展的基础上,正谋求新的战略转型,钢铁流通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我国钢铁流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钢铁流通模式,是‘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中国钢铁产业在‘十一五’得到飞速发展的基础上,正谋求新的战略转型,钢铁流通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在日前召开的第九届钢材市场和贸易国际研讨会上,中钢股份副总经理张经华从中钢的角度谈“十二五”期间中国钢铁流通业态的发展方向。
中钢集团致力于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钢铁生产服务商,是一家为钢铁工业和钢铁生产企业及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综合配套、系统集成服务的集资源开发、贸易物流、工程科技、设备制造、专业服务为一体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中钢钢铁有限公司是中钢集团经营钢材、钢坯国内、国际贸易及钢铁产品深加工的专业化公司,2010年实现钢材坯经营量1350万吨,主营业收入逾500亿元,逐步成为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钢铁贸易商、分销商和增值服务商。
对于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我国钢铁流通产业,张经华概括为五个特点,即发展快,容量大,贡献突出;市场导向发展;缺龙头,缺合作,缺少话语权;水平低,效率低,物流链条衔接度低以及金融属性越来越强。对于未来钢铁流通产业的发展趋势,张经华提出了五个方面的看法:
第一,钢铁流通产业将得到更高的关注度。首先,政府对钢铁流通产业的关注及政策体系的完善有利于产业发展。相应的政策体系包括:促进流通现代化的扶持政策、市场流通秩序法律法规、流通企业经营行为法规制度、规范工商关系的政策机制、以及钢铁流通标准化体系建设等。2010年,商务部国内贸易行业项目计划中列入了三个有关钢铁流通的行业标准:《钢材流通企业经营规范及分级评定》、《金属材料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规范》、《钢材物流加工配送中心建设管理规范》。这些标准将对行业准入、信息平台建设、经营秩序等发挥一定的规范作用。其次,行业组织对钢铁流通领域的诚信体系建设也有助于流通秩序的逐步规范,如建立健全钢铁流通统计体系、市场监测体系与市场预警机制,加强产业损害预警工作。
第二,逐步从“规模发展”向“持续发展”转变。“十二五”期间,流通产业规模增速将趋于平缓。钢铁产业的主旋律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高产能、高成本、低利润和单纯追求高速度的经济发展方式将受到抑制,盲目扩大钢铁投资、增加粗钢产量的发展模式即将终结,钢铁流通规模高速增长的势头也将趋于减缓,规模扩张、以“量”取胜的时代渐行渐远,流通企业的发展模式必须向提升服务质量、增加服务内容、增强服务功能等方向发展。
第三,钢铁流通企业的功能逐步明确。今后钢铁流通企业的功能,应进一步定位在“为钢铁用户提供全方位用钢服务”上。通过不断增强钢铁流通企业的规模优势、专业优势、技术优势、成本优势,形成特有的不可或缺的服务功能,保有持久稳定的客户群,才有可能谋求更大的生存空间。以延伸产业链服务功能的做法是未来钢铁流通市场的重点组成部分。未来钢铁流通商所要做的工作是在重点区域建立综合性的加工配送中心,同时,围绕优质客户建立专业化的加工服务中心。
第四,具有中国特色的较为完善的钢铁流通产业将逐步形成。发达国家的钢铁流通模式值得学习,但我国不能照搬外国的钢铁流通模式,必须根据中国国情,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钢铁流通业发展的新路。
首先,强化行业标准,提高产业集中度。钢铁流通业要发展与提升,必须要提高集约化、规模化程度,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首先要出台具有强制力、可操作性、被社会认可的行业标准,要用标准规范企业的行为。要积极推动企业进行战略重组、资源整合,形成一批主业规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影响力大的大型钢铁流通企业。要扶持和培育重点企业,使这些企业做大做强。
其次,发展现代物流,实现产业升级。现代物流是钢铁流通业的短板,要大力发展。在现阶段,主要是积极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加快实现钢铁流通由传统流通业向现代流通业的转型。
再其次,加强产销合作、产融结合,构建产业链。钢铁流通业要增强服务制造业的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经营模式。要主动与制造业建立战略联盟,构建供应链,将市场交易关系转化为风险共担、合作双赢关系。要围绕主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切实增强流通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
第五,加强理论研究,重视人才培养。我国缺少生产资料流通的理论研究。缺少理论的指导,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生产资料流通的发展。因此,包括钢铁流通在内的大宗商品流通的理论研究工作亟待加强。同时,要高度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专业人才资质认证制度,重点培养、引进和使用科研型、技能型人才,为钢铁流通等大宗商品流通的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来源:中国冶金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