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国家对钢铁业的宏观调控政策接连不断出台,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布局调整等宏调政策对钢铁业将产生什么影响,成为时下中国钢铁业的一个热门话题。
开启中国钢铁质量效益之路
以前,国家有关部门对钢铁需求基本是以传统用钢领域为主进行预测的,对市场经济下新出现的多元化产业和产业集群很少涉及,预测的结果往往与市场需求相差巨大。如在“十五”规划中,对2005年粗钢需求预测为1.4亿吨,而当年实际消费3.53亿吨,规划比实际差2.13亿吨。由于规划预测过低,在制定钢铁产业政策或投资政策时,基本是以控制钢铁“过快”增长为主,不论建设新厂或老厂改造,一律实行由国家掌控的核准制,严格控制钢铁增长。但在市场力量作用下,出现了钢铁行业核准制之外的巨大市场空间。
从企业层面看,只要有市场、有需求,就千方百计绕开国家核准制的约束,自行发展,也有少数企业不按环保法、土地法规定程序违法建设。这些“违规产能”,长期处于行业管理之外,既受不到约束也得不到支持,许多问题应运而生,应特别关注国务院授权工信部制定的《钢铁工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以下简称《规范条件》)和《解读》文件。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负责人罗百辉认为,这一政策出台标志着国家对钢铁工业管理进入了新阶段。与以往相比,《规范条件》体现了国家从市场经济观念出发全面管理行业的新起点;体现了企业不分所有制,只要达到规范条件就允许存在,这是建立公平竞争体系的新突破;体现了国家维护公众利益、规范钢铁企业健康发展的新举措。
《规范条件》最大特点是提出了公平、公正、务实的六项条件:一是产品质量,二是环境保护,三是能源消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四是工艺与装备,五是生产规模,六是安全、卫生和社会责任。在六项条件中,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能源消耗是最重要的基础条件,也是钢铁企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
产品质量:《规范条件》把产品质量摆在首要位置,还将继续出台具体法规,禁止或限制低档钢材进入市场,体现了政府维护公众利益的重要职责,也是抑制产能膨胀、淘汰落后、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对企业来讲,产品质量是满足用户需求、增强竞争力的中心环节。现代钢铁企业应加快科技进步,增强控制能力,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环保和节能:这是国际、国内维护公众利益的大趋势,是钢铁企业第二条生命线。《规范条件》提出的标准是判定钢铁企业先进与落后的公平、公正、务实标准,是完全可以达到的。有些企业因为是所谓“黑户口”,在融资、贷款上受到制约,在建设中采取了先建主体工艺,后建节能环保设施,致使环保、能源指标达不到要求。这类企业应在《规范条件》指导下,集中力量抓紧建设节能环保设施,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标准。
装备和规模:根据钢铁生产特点和实践经验,只要按《规范条件》达到了质量、环保、能耗标准,装备和规模自然达到要求。那些没有改造余地的小高炉、小转炉,很难达到《规范条件》,必然被淘汰。
产能过剩:在全国7亿多吨钢的产能中,究竟哪些产能过剩?为什么过剩?我们应作具体分析。实际上,真正过剩的产能主要是两大类。
第一类是热轧宽带钢产能严重过剩,这与政策导向有关。前几年,有关装备政策鼓励现有和新建高炉、转炉大型化,各地纷纷建起了一批大高炉、大转炉和与其相匹配的热轧宽钢带轧机(这样的匹配在当时是最为合理的)。由于近年来我国热轧宽钢带轧机超常发展,在原有19套的基础上,新建了41套,达到了60套;产能由5600万吨猛增到1.85亿吨,产能比消费量(大约9000万吨)多1倍以上。由于产品结构脱离了消费结构,虽然装备“大型化了”、“板带化了”,但也“同质化了”、“过剩化了”,造成板材价格偏低,以生产板材为主的大型企业效益低下,有的甚至亏损。解决这类产能过剩问题,一是要依靠科技进步,生产高质量、薄规格、高强度板材。据生产经验,热轧板卷平均厚度减薄1毫米,产量降低10%以上,吨材效益提高18%,可以实现减产增效。二是要严格限制以建设“精品基地”名义,建设同质化产能。三是靠时间效应消化过剩产能。
第二类是膨胀性产能过剩。所谓膨胀性产能,就是近几年有些钢企为了追求产量,过度缩短冶炼时间,牺牲了质量、能耗、环保而形成的产能。据钢铁专家研究,转炉正常冶炼周期一般应该在30分钟/炉左右,如果少于30分钟,尤其是缩短了吹氧时间,虽然产量提高,产能“增”大,但钢中有害杂质很难去除,很难保证钢材质量和使用寿命。据对67家大中型企业统计分析,平均每炉钢冶炼周期是30.7分钟,生产高质量钢材企业需40分钟以上。但有近1/3的钢铁企业冶炼周期仅为每炉20多分钟,吹氧时间10分钟左右,按工艺技术要求算一算,能炼出好钢吗?初步分析,这类产量约有8000万吨,主要是低档次建筑钢材,其中有1/3以上是膨胀出来的低质、高耗、高污染产品。对于这类产能过剩,只要按法规、标准管质量、管能耗、管环保,就能实现“自动减肥”。
铁矿石:我国进口铁矿石主要来自国际三大矿业集团。从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2009年的公告可以发现:必和必拓的前五大股东分别是:汇丰占16.08%,花旗占13.23%,摩根占11.62%,澳洲国立银行占9.41%,澳大利亚保险投资公司占2.42%;力拓的前五大股东是:力拓控股占28.19%,汇丰占14.12%,摩根占10.59%,澳洲国立银行占8.79%,花旗占3.22%;淡水河谷的前三大股东是:巴西4家养老基金占49.0%,巴西发展银行占21.21%,日本三井占18.24%。
很清楚,国际三大矿业集团的背后是汇丰、摩根、花旗等国际金融集团,正是这些金融集团利用铁矿石的垄断地位和已经控制了的对中国的海运业务,在最大限度地掠夺我国钢铁工业和下游10个主要用钢行业的利润。今年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净利润折合美元约57亿美元,处于微利状态。而必和必拓净利润是127亿美元,同比增长115%;力拓净利润是58.5亿美元,增长260%,超过我国钢铁全行业。这是“互利共赢”么?值得反思的是,在铁矿石进口痛失话语权的同时,我们却仍然继续扩大钢铁产能,客观上为三大矿业集团拓展了市场。同时,我们还大量投资建设适应于三大矿业集团所需要的40万吨级的大船航道和深水码头,从表面上看是为了降低运输成本,实际上则是为他们掌控的运输价格创造了成本效益。我们应该从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高度大声疾呼:解决我国铁矿石资源问题已刻不容缓!
一是要靠科技创新和优惠政策,大力推进国内冶金矿山勘探开发和有效利用;
二是要大力支持企业多方位掌控国外铁矿石资源,降低三大矿业集团的垄断程度;三是要依靠技术进步,提高钢材性能,推进全社会减量化用钢,相应减少铁矿石用量。
低碳经济:不论钢铁冶炼,还是从铁矿石中还原铁,都离不开“碳”。在钢铁生产中虽然可以进一步节能降耗,但不可能改变钢材的“高碳”特性。例如,吨钢综合能耗由2005年的629千克/吨降为2009年的620千克/吨,年均下降0.35%,今后降幅会越来越小。提高钢材质量,减少钢材消耗,却是最有潜力的节能减排方法。我国钢材质量偏低或质量不稳定,用钢行业以粗代细、以厚代薄、以大代小、过多消耗钢材现象比较普遍,节材、节能潜力巨大。如建筑钢筋提高质量,以中高级别钢筋取代国外早已淘汰的低档钢筋(HR335)可节约钢材14%~20%;脚手架用高强度型钢替代普通焊管,可节约钢材30%~50%;制造业提高高强度钢材的使用比例,可实现汽车轻量化、船舶轻量化、机械装备轻量化;轴承钢、齿轮钢提高质量,可延长使用寿命1倍~2陪,甚至3倍。可以说,减少钢材消耗所体现的“低碳”潜力,远远大于钢铁生产过程中“节能”的潜力。在一定意义上讲,减少钢铁生产是最重要的节能方式。
淘汰落后 :什么是落后产能?过去把装备大小作为先进与落后的主要界定标志,过度强调装备越大越先进、板带比越高越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市场需求,出现了所谓“落后产能越淘汰越多”的现象。其关键在于对落后产能界定不全面、不科学。同时,国家在淘汰落后的措施上,注重直接抓企业的落后装备,不注意用法规手段规范市场,淘汰落后产品,结果导致落后产品有“市场”,落后装备经常是“死灰复燃”。
以上几个问题都与钢材质量密切相关。在一定意义上讲,提高产品质量和使用性能,有利于解决钢铁工业产能过剩、淘汰落后、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减少资源消耗等诸多问题。正如一位大型钢铁企业董事长所说:“快”已经不是问题,“好”才是未来发展的核心。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质量水平
我国钢材质量偏低或不稳定,不能完全满足用户要求。去年,根据中国质量协会和全国用户委员会公布的质量测评结果,用户满意度为76.3分(满分为100分),属于中等偏低水平。据机械零部件行业检测,用国产钢材制造的轴承比用进口钢材制造的同牌号轴承寿命相差3倍。我国齿轮钢中含氧量大于20ppm的低档齿轮钢没有市场销路;含氧量15ppm~20ppm的中档齿轮用钢,生产过剩,竞争激烈;含氧量15ppm以下、寿命长、噪音低的高档齿轮用钢,绝大部分靠进口。全国进口高档齿轮用钢每年耗用约50亿美元,相当于齿轮行业销售收入的1/3。比如风力发电用轴承、齿轮,是在荒漠地区80米高空使用,维护成本很高,要求20年不维修,因国产钢材质量不稳定,用户不敢采用,主要靠进口。国产轿车使用的高强钢比例仅占21%,比国际平均水平(40%~50%)低一半,比欧洲先进水平(47%~80%)更低,多消耗钢材10%以上,导致车体重、油耗高。铁路桥梁向大跨度、轻结构、耐腐蚀、长寿命方向发展,传统的低合金桥梁板如16Mnq、15MnVq等,已不适应现代桥梁建设,需要提高强度、增强可焊性和耐候性。螺纹钢筋是我国消费量最大、事关人民生命安全的品种,年产量1.2亿吨,其中2/3以上是早已被淘汰的低档(HR335)钢筋。这种钢筋质量低,抗震性能差,地震中我们的房屋往往是粉碎性倒塌,死亡率很高,这与建筑规范允许使用低档钢筋直接有关。建筑钢材关系广大人民生命安全,钢材使用标准不能完全由市场决定,必须由政府负责制定用钢法规,禁止低档钢筋进入建筑领域。钢铁企业的责任是依靠技术创新,生产既有高强度、高韧性,又要少用贵重合金(钒铁、铌铁)的产品,以降低成本。
从今年上半年进口钢材的几组数据可以看出市场对钢材质量的新要求:第一组数据,上半年进口钢材844万吨,其中进口最多的是板材713万吨,占84.5%,恰是我们产能过剩最多的品种,说明我们在产量过剩的同时是质量不足。第二组数据,进口钢材每吨平均价格为1181美元,比出口钢材(均价792美元)高出388美元,约合人民币2600元/吨,说明我们的质量和附加值差别巨大。第三组数据,从不同国家进口的价格和进口量来看,德国和日本价格最高,分别是2488美元/吨、1084美元/吨,而且进口数量增加最多,德国增长24.5%,日本增长60.0%。相反,从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进口的钢材价格最低,仅500多美元/吨,是平均进口价格的一半,但进口数量急剧下降,分别减少了55%和82%。为什么价格越高进口越多,价格越低进口越少?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负责人罗百辉分析认为,中国市场最需要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企业效益来源是技术含量,而不是规模扩张。希望中国钢铁工业在“十二五”期间实行质重于量的发展方针,最为期望的是国产钢材质量能够稳定提高。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也提出:按国际海事组织规定的船舶低碳排放要求,希望钢铁工业生产高强度轻量化板材、复合轻量化管材和超高强船舶用钢。这些代表了市场对钢材质量的新要求。
今年上半年,有关部门调研了几个300万吨级的企业,他们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质量,盈利水平在大中型企业中名列前10位。例如,邢钢坚持走科技发展道路,从一个普通线材厂转变成为高质量线材行业的排头兵。他们的精炼比达到了80%以上,形成了超低碳、低碳、中碳、高碳、合金钢系列产品,可满足钢帘线、钢绞线、标准件、轴承、齿轮、弹簧、丝网、易切件等多行业的需求。在最困难的2009年,邢钢全年产钢量仅增长3.1%,而利润却增长46%。今年上半年,邢钢吨材利润为207元/吨,比行业平均水平的164元/吨高26%,在55家大中型企业中排名第10位。江苏淮钢公司依靠科技进步开发了中高档轴承钢、齿轮钢、弹簧钢、锚链钢等系列产品。高档钢材平均销售价格比普通钢材高600元/吨~700元/吨。今年第一季度,该企业钢产量仅增长16.9%,却实现利税增长219.8%。山东石横钢厂依靠技术创新,主导品种向超细晶粒、微合金化发展,钢筋质量达到Ⅴ级标准,Ⅲ级以上钢筋占80%,锚杆用钢筋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今年上半年,石横钢厂吨材利润为266元,比行业平均水平高62%,在55家大中型企业中排名第4位。
从中不难看出,效益的关键在质量,质量的关键在稳定,稳定的关键在管理,管理的关键在标准化作业。
关注宏观政策调整经营策略
目前,钢贸公司老总对钢铁业的这些宏观调整政策十分关注,进行认真研究,跟踪调研,或从中寻觅商机,或调整经营策略,或转型另辟蹊径。据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负责人罗百辉观察,进入2011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不少宏观调整政策,直接指向钢铁行业不少。诸如节能减排:日前国家发改委公布今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主要目标,其中单位GDP能耗目标要比上年下降3.5%,而万元(人民币)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上年下降7%。发改委还公布主要污染物的减排目标,要求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比上年减少1.5%。今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8%-10%。这对钢铁业来说,面临的"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钢铁业是工业领域众多高耗能产业中节能减排的"重中之重"。《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划条件》对污水排放、节能等进行规定。根据2005年制定的钢铁产业政策,吨钢综合能耗高炉流程低于0.7吨标准煤,但在新的钢铁行业标准中吨钢高炉工序能耗不得大于0.446吨标准煤,降幅接近40%。新标准在重申2009年钢铁振兴计划的规定--吨钢烟粉尘排放量低于1千克,吨钢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1.8千克之外,新增"吨钢污水排放量不超过2立方米"要求。可见,"十二五"钢铁工业面临"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法律法规要求更加严格。我国承诺"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0%-45%",在这一目标确定后,钢铁业将在其中承担多大的责任。欧钢联曾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中国钢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全球钢铁行业总排放量的50%,而欧盟27个成员国仅占比8%。
再有,钢铁业面临的淘汰落后任务同样相当艰巨。钢铁行业进入落后产能淘汰"加速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明确2011年前,钢铁企业高炉有效容积400立方米以下,转炉或电炉公称容量30吨以下(不含特殊钢电炉)产能将被全部淘汰。相应淘汰落后炼铁能力7200万吨、炼钢能力2500万吨。国务院要求,实施淘汰落后、建设钢铁大厂的地区和其它有条件的地区,要将淘汰落后产能标准提高到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及相应的炼钢产能。此举意味着,中小钢铁企业将大量出局,其中,为数众多的民营钢铁企业将不得不遭遇生死劫。
还有,钢铁业的布局调整。两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优化产业布局,"有序推进城市钢铁、有色、化工企业环保搬迁。"发改委官员透露,整个"十二五"期间,中国钢铁产业开始重新布局。首要目标是全国39家城市型钢厂,按照沿海沿边的原则,五年时间内,搬离城市。推进钢铁工业向沿海沿江转移,沿海沿江钢铁企业产能占全国产能的比例达到40%以上。培育形成3-5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6-7家具有较强实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力争到2015年,国内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从2009年的44%提高到60%以上。
近10年来,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79.33万亿元,是改革开放以来累计投资的80%以上。最典型的是2009年,投资占GDP的66%,可以说2/3的GDP是用钢铁和混凝土铸就的,全国57.8%的钢铁流向了投资领域,另有25%用于消费,9.2%用于出口,8%用于其他。钢铁工业基本是以扩大规模、增加产量、粗放经营为主,走的是“产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在“十二五”期间,钢铁业完成和实施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和布局调整,无疑对国内钢材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引起众多钢贸企业的经营者高度关注。其对钢材市场的影响体现在:
首先,节能减排、淘汰落后的政策实施,未来钢铁产能盲目扩张现象将得到遏制,钢材产量增长势头减弱,钢材市场供需矛盾有望缓解,2010年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约为6亿吨,但与此同时,我国粗钢产能已经逼近7亿吨,全国粗钢产能过剩约为1亿吨。目前各地正在落实淘汰落后产能,如河南省今年拟淘汰炼铁(铸铁)落后产能118.48万吨、炼钢产能227.1万吨;海南省已全面打响了淘汰落后产能攻坚战,计划到2011年,海南省将全部淘汰钢铁的落后产能。从整个钢铁业的淘汰落后目标来看,2011年将淘汰落后炼铁能力7200万吨、炼钢能力2500万吨。那么,钢材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将得到改善。况且,国家的政策导向很明确,新的钢铁产能将严格控制,国家不再批新的钢铁生产项目。落后产能的淘汰,新建产能的控制,这样,未来的国内钢材市场供给过剩、供需失衡的局面将得到改善,有利于钢材市场稳定,显然这对钢市的稳定是一大利好。
其次,钢铁行业的布局优化,对国内钢材市场也将带来影响。根据"十二五"规划,有序推进城市钢铁的搬迁,时下钢铁业优化布局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鞍钢鲅鱼圈、首钢曹妃甸沿海现代化钢铁基地已经建成;首钢搬迁已顺利完成,重钢等企业的环保搬迁已经启动。"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布局优化进一步推进。宝钢湛江和武钢防城港钢铁项目在条件成熟时应该尽快获得批准开工。位于省会和大城市且缺乏资源依托优势的城市钢厂,应逐步压缩产能,结合联合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选择资源、运输和市场等条件好的地区,进行环保搬迁。由此,钢材资源分布不均状况也将得到改变。比如,目前国内钢厂的"东多西少,北重南轻"特征明显。东部地区仅华北和华东两个地区的产能占全国近70%。而如果以长江为界限,长江以北占61.1%,长江流域占23.5%,那么这两个区域就占了近85%,长江以南的占15.4%。具体分区域看,华北地区有3亿吨的钢铁产能,超过当地消费1.3亿吨。现在全国位于省会直辖市的钢厂有20个,城市型钢厂总共有39个。城市钢厂的总产能是2.28亿吨,占全部总量的39.5%,也就是说,全国有近40%的产能集中在城市。随着一部分钢厂从城市搬出,转移到钢材资源缺乏的地区,今后西南地区净流入3000万吨,东南和西北基本上是持平。
这样,各地的钢材市场资源分布情况也将随着钢铁业布局的调整而改变。为此,钢贸商也相应调整经营策略,如在上海地区,不少钢贸企业走出上海,突破围城,将销售重点向西部地区转移,一些钢贸公司已在重庆、成都、新疆等地区建立销售分公司,在这些地区拓展市场,因为未来这些地区的钢铁产业将得到发展,钢材需求也将明显增加。如在"十二五"时期新疆将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计划累计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万亿元,相当于"十一五"实际完成量的近3倍,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矿产开发、钢铁、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将成为新疆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一大"主战场",铁路、公路、民航、管道等在内的交通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以及通信设施建设等也将在未来五年加速推进。所以,时下不少钢贸企业根据钢铁业布局的调整和优化,进行了经营战略的大调整。
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十二五”期间国内钢铁业的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和优化布局的规模实施,钢材市场也将随这而带来新的变化,钢贸企业将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而谁能赢得商机,就看谁率先做好准备。
钢铁行业六大模式做大做强
“十一五”时期我国钢铁工业加大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力度,在关键工艺技术与装备领域和产品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成果,基本建立起技术创新体系,为钢铁工业实现由大到强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
1、垂直行业网站掀上市风潮。
4月13日消息,国内第一大钢铁网站"我的钢铁"网IPO成功,成为国内第二家成功上市的行业网站(第一家是中国化工网)。据模具网CEO罗百辉介绍,在互联网业界这种行业网站还有一个更流行、更专业的叫法,就是"垂直行业网站"。比如中国服装网、中国石材网、中国化工网、模具网等只关注某一行业的、专业性较强的网站。垂直行业网站本身没有规定具体的网站业务,所以会出现同样的类型网站但却是不同的表现形式。按照目前来看,多数垂直网站都会以资讯模式为主,兼以论坛、博客甚至客户端、微博等不同形式作为辅助业务。此类网站的价值,常常取决于所处行业本身的价值,当然这里的价值,更多意义上是从经济、资本角度去说。
罗百辉表示,从国内外看,单纯从媒体角度出发而上市的垂直网站鲜有所闻,更多的尝试是整合媒体属性、咨询服务、客户端软件产品以及其他应用后形成的"捆绑式"上市战略。其中,用户会员+广告是垂直行业网站极为流行的盈利模式,虽然单一,但是简单有效,而且不同的行业网站可以针对此模式衍生出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垂直类IT产品网站中的"网店"、"产品库"以及其他捆绑会员服务等。
垂直类互联网网站在IPO上以往比较低调,主要原因为四点,一是,即使不上市,充足的现金流完全能够维持网站的发展;二是出于巩固自身行业垄断地位,不愿意引起业内外的注意。三是行业自身风险较大,没有信心把握上市后发展前景。四是行业正处于隐形的、表现微弱的下滑期,虽短期影响不明显,但可预计下滑将成大趋势。不过,虽有以上因素存在,此次"我的钢铁"IPO的成功,或将对其他行业垂直网站起到一定鼓励作用。
2、兼并重组和创新高端钢
2009年,尽管全球钢铁产量减产21.5%,但在中央4万亿投资计划的强烈刺激下,中国钢铁业仍旧"大干快上"。全年粗钢产量比上年增长13.4%,增幅排世界第一。不过,直到2009年5月,我国钢铁行业才暂时扭转连续数月亏损的局面。然而,当年我国钢铁行业亏损面仍高达28%,亏损总额为165亿元。
2010年,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利润897亿元,销售利润率2.91%,远低于全国工业企业6.2%的平均水平。其中实现利润前20名企业的利润约占83%左右,而大多数企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
今年1月,进口铁矿石均价151.4美元/吨,同比涨幅66.1%。伴随二三月份每吨钢材价格下跌400元,进口铁矿石价格也回落了13%,不过3月底铁矿石价格再度上升,4月上旬进口铁矿石的港口价格已经达到183美元/吨,许多钢铁企业再次陷入亏损。
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7000多家,其中小型企业多达6000多家。中国钢铁企业从业人数高达300万人,在全国31个内地省及直辖市中,唯有西藏和宁夏两区没有钢铁企业,其他29个省均设有钢铁企业。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教授董登新认为,在这种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背后,除了产能过剩、资源浪费,就是钢铁品质低下,无法适应高端需求。中华商务网首席分析师马忠普也撰文指出:我国钢铁企业在铁矿石疯狂涨价问题上缺少产业链上的战略调控能力,这是造成钢铁企业如今处于微利境地的主要原因。
现在,由于2011年国际铁矿石涨价使得中国多支付1900亿元。三大矿的利润是中国钢铁企业利润的20倍。三大矿通过推升铁矿石价格,打压中国钢铁工业,进而影响中国下游行业的竞争力,这正是国际资本推升铁矿石价格的又一个战略目标。如果中国钢铁企业建立自己的国际产业链优势和一定数量的国际权益矿,三大矿强行涨价就会面临市场份额减少的压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可以影响国际铁矿石价格的战略调控实力。没有这个实力,对铁矿石价格谈判就无需再抱不切实的幻想。
不过,评论员刘斌的署名文章称:钢铁业亏损别总拿铁矿石涨价当"挡箭牌"。反观国内的钢铁企业,虽然早在数年前已经开始了重组整合,但限于各地方利益的障碍,并未获得实质性进展,可以说国内钢铁行业的整合和改革基本沦为"半吊子"工程。在全球铁矿石资源日益集中的情况下,国内钢铁行业始终没摆脱过于分散的被动局面,最后沦落到替国际矿商"打工"的结局也就并不令人意外了。
事实上,2009年,10个省的粗钢产量才超1000万吨,其他19个省的粗钢产量均不足1000万吨,有的省钢铁年产量甚至只有20多万吨。钢铁产业在中国大地遍地开花。董登新撰文称,诸侯割据、各自为阵,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做大地方GDP,为地方政府增收。
为此,马忠普呼吁,要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转变钢铁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德龙钢铁有限公司董事长丁立国也认为:"十二五"期间应该充分鼓励国内钢铁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加大找矿、探矿、开矿的力度。但是他并不否认未来十年,我国钢铁业仍会继续保持高成本增长,产量将是微量增长。他甚至直陈,钢铁利润则是在制造业中最低的行业。
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正如去年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董登新认为:从长远战略来看,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是当前和今后贯穿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从今年开始已正式"破题",实施兼并重组和创新高端钢将是正确之路。
3、钢铁精品领域成为下游重要支撑。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国钢铁工业研制和生产出一大批钢铁精品,包括百米高速重轨、高压油气输送用管线钢、高等级牌号无取向电工钢和高牌号取向硅钢、高级不锈钢、高强汽车板、超深井、耐腐蚀抗挤毁油套管等品种,实物质量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重点下游用户行业的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4、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我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拥有科技机构200多个,科技机构人员总数为4万多人,高学历人员的比重逐年增加。我国钢铁工业已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6个,工程实验室5个,工程技术中心12个,工程研究中心10个,企业技术中心33个,创新型企业17个,基本形成了以企业为主,大学、研究院所为辅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具备了独立自主开展技术创新的能力。
5、关键工艺技术与装备领域迈入新里程。
钢铁工业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成本冶炼、新一代控轧控冷、性能预测与控制及一贯制生产管理等关键工艺技术,促进了钢铁工业的资源与能源节约、生产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真空精炼、大方坯与大圆坯连铸、冷轧机组以及取向硅钢生产线自主集成等装备技术的创新,代表着我国钢铁工业已具备主要工序核心装备与关键工艺的自主集成能力,具备了自主建设世界一流水平千万吨级钢厂的能力。鞍钢鲅鱼圈、首钢京唐、宝钢梅钢宽带钢冷连轧机组的自主集成、自主建造,标志着我国钢铁工业自主设计、制造、工程建设和掌握运用新技术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6、产业链融资模式提升核心价值。
"金色链"是光大银行在长期服务钢铁行业客户的过程中,形成的服务钢厂上中下游全产业链的金融服务品牌。"金色链"通过光大银行金融服务与产业链的有效组合与深度介入,协助钢铁行业客户打通整个产业链,并通过产业链条上各节点企业的协同成长,提升钢铁行业客户的整体价值,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光大银行在服务钢铁生产企业的过程中,认识到产业链的整合和协调是钢铁生产企业的战略重点和行业发展的大趋势,银行需要精准把握行业特征和特定客户需求,分析行业资金流和管理流,制订专业化的行业解决方案,形成对整个行业链条的专业化服务。
作为模式化经营的成果,光大银行围绕钢铁行业的需求整合资源、优化流程,促进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的转型,成功打造了"钢铁金色链"业务,将行业金融服务范围拓展至上游供应商及下游钢材经销商和加工企业,针对钢铁生产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的交易模式和业务合作特点,结合行业运行规律,确定了以龙头钢铁生产企业为核心、以其上下游协议户为突破口的营销策略。在该行大力推动下,截止到2010年末,光大银行已为23家核心钢厂搭建了"钢铁金色链"供应链融资网络,网络项下时点存款较年初增加186%,网络项下入网经销商较年初增加101%,在取得了钢厂上下游客户认可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品牌效应。
据光大银行相关负责人透露:"进入2011年,光大银行将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深入解决产业链融资难题为目标,进一步完善钢铁金色链网络,推进''商商银网络''、''1+N保理''、''未来货权网络''三个重点网络产品,同时研发''市商银网络''模式,以进一步延伸钢铁行业金融服务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