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14日发布的《2011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面临通货膨胀压力上升的风险。这与5月份CPI同比增速达5.5%的高位不谋而合。央行指出,货币政策要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进一步落实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为稳定价格总水平、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和房地产市场调控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
报告指出,当前导致通胀压力较大的原因比较复杂,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交织。第一个原因,美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持续实施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范围内货币条件宽松,一方面加剧了国内的通货膨胀预期,另一方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上升也加剧了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
第二个原因就是较大货币存量的滞后影响可能逐步显现。
此外,还有灾害性气候等因素造成的农产品价格结构性上涨、人口红利变化、资源性产品价格也有待理顺等因素。
此前,一直有声音质疑,过去的两年货币信贷增长较快,央行货币超发导致通胀。
报告澄清,货币与经济之间的适宜关系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以我国M2绝对量多、M2/GDP较高得出货币超发的结论并不准确。
一般而言,间接融资比重高,银行融资占比大,一国货币总量相对就会比较多,因为银行资产扩张(如发放贷款、购买债券和外汇等)会派生存款,增加全社会货币供给。直接融资(如发行股票、债券等)只涉及货币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转移和交换,货币总量并不发生变化。研究表明,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M2/GDP比重普遍高于以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
此外,M2增速超出名义GDP增速还与一国的经济发展阶段、货币化进程、储蓄率、市场结构、货币统计口径等诸多因素有关。
央行坦言,我国M2增速超出名义GDP增速的现象长期存在。2003年后,我国M2/GDP总体呈现下降态势,但是近两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该比率有所反弹。(来源:上海证券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