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原油的对外依存度问题,成为了自1993年以来,年年绕不过、说不清、解不开的沉重话题。对于这样一个涉及国家能源安全大计之事,上至国家政府,下至黎民百姓,都在牵肠挂肚。
尤其是随着中东、北非的战乱和世界油价的高位波动,人们的神经被我国过高的原油对外依存度紧紧地牵动着。
所谓原油对外依存度,就是指一个国家所消耗原油的对外依赖程度。原油对外依存度的问题,说到底,是牵涉国家能源安全的问题。一般来说,对外依存度越高,安全风险就越大。
然而,也有人认为,有些发达国家的原油对外依存度一直很高,并没有阻碍经济发展,也没有遭遇其他风险。其实,这只是侥幸而已,如果出现军事战争、石油衰减、进口中断等情况,后果将不堪设想。
数据演变 “依存”上升
面对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升高这个沉重的话题,国家发改委、工信部都相继给出了不同的数据,且与美国同期依存度相比较,更是引起了业内外的关注。
工信部在《2011年上半年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报告中披露,今年1至5月,国内石油表观消费量(产量加上净进口量)达1.98亿吨,同比增长10.3%,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其中,原油表观消费量为1.91亿吨,增长8.5%,对外依存度达55.2%,已超越美国53.5%的依存度比例。而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上半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为54.8%,低于美国同期61%的水平。
两个部门给出的原油对外依存度的数值稍有差异,只是计算方法和角度不同;虽然依存度比例在是否超过美国方面相差较大,但我们与美国相比并无太大意义,因为两国的地缘政治、发达程度、资源赋存等诸多方面都多有不同,可以说,并无多大可比性。不如集中精力研究中国自身的石油问题,切实把中国自己的石油问题解决好。
根据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快报显示,2011年1-6月,全国原油生产1.03亿吨,同比增长4.6%。同时,据国家海关总署提供的资料,2011年1-6月份,全国原油进口1.26亿吨,同比增长7.0%,月均进口超过2100万吨。由于原油进口增速超过国内生产,致使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5.4%。
另据有关资料,目前我国石油消费增速为10.5%,超过了国内GDP增速。石油消费增长超过GDP增速,表明了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即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增长快。能源消费增速过快,给能源生产和节能减排都带来巨大压力。
对于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抬升虽然并不意外,但上升如此之快且仍将刚性上升,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让我们追溯到1993年,中国首度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时,对外依存度当年仅为6%。而此后每年均以2%左右的速度攀升,2006年上升到45%,2007年为47%,2008年为49%,到2009年突破50%的警戒线(51.3%。),2010年达到53.7%。
国家能源局2010年1月底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生产原油1.89亿吨,与此同时,净进口原油却达到1.99亿吨。自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此后石油进口量每年递增1000万吨左右,对外依存度一路攀升,如今进口石油已经超过全年消费量的一半。
2009年初公布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预测显示,如不加强勘查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60%。
中国社科院2010年发布的《能源蓝皮书》预测,10年后,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4.5%。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9)》也做出了同样的预测,2020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64.5%。
国际能源署的预言更是触目惊心,中国原油需求增速未来若保持不变,进口依存度或将升至80%。
另据《海湾时报》2011年9月5日维也纳报道,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在其最新一期的报告中说,尽管中国政府努力抑制国内的能源使用,然而,在全球范围内,预计明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将增加最多,比2011年增加5.4%。欧佩克在报告中还指出,除了中国,中东、印度、巴西和其他非经合组织国家明年的石油需求都将有所增加。
据“石油峰值”理论研究专家预测,按照目前的国内经济发展方式,2020年、2030年国内所需的石油量分别为5.3亿吨和6.5亿吨。而中国石油产量则预计在2015年达到高峰后开始减少,峰值产量不超过2亿吨。这意味着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将越来越大,2020年、2030年国内供需缺口将分别为3.36亿吨和4.88亿吨。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有关研究也证实了这些预测:2020年中国石油的需求量将为4.5亿吨—6.1亿吨。届时国内石油产量估计为1.8亿吨,进口量将为2.7亿吨—4.3亿吨,进口依存度将处于60%—70%之间。
来自方方面面的预测,一个个相近的数据,虽然不会也不可能非常准确,但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
石油消费 增长难改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必然伴随着能源消费的增长,但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增速太快,每年都有3个百分点左右,加上原油价格持续走高,使得我国面临的能源压力不断增大。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能源需求增长,并促使原油进口依存度居高不下。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年均9%的GDP增速,尤其是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大幅攀升,令国产石油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增长,只能依赖从国际市场大量进口。目前来看,中国能源需求易增难降。
我国石油储备的增加,必然增加原油进口。回顾历史,新中国刚成立时,由于遭到石油进口封锁,中国曾千辛万苦地找油。其中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解决飞机、大炮的开动问题,也就是国防问题。但是今天,石油已经从“国防血液”转变为“经济血液”。如今,我国正在建设原油战略储备基地,准备用15年时间分三期完成油库等硬件设施建设。这意味着,未来几年我国原油进口量仍将处在较高水平。
汽车数量的持续增加,必然增加石油消耗。汽车是我国石油消耗大户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据公安部交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8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19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首次破亿辆,占机动车总量的45.88%。
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官员近日指出,按照我国目前的汽车增长速度,每年新增汽车消耗的成品油相当于新建一个2000万吨的炼油厂。“十一五”期间新增的1亿吨炼油能力,几乎被5年间新增的3500万辆汽车全部消耗。按照2009年国内汽车单车年油耗2.14吨计算,2020年国内汽车用油将达到3.75亿吨。
据了解,从2001年到2010年,中国的石油消耗量从2.29亿吨增加到4.39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从30.2%提高到53.7%。
“尽管到目前为止,国家能源主管部门还没有公布‘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但主要方向是明确的。”2011年9月5日,国务院参事、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徐锭明在对外披露国家“十二五”能源发展主要目标时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保障,是“十二五”能源发展的根本任务。
“十二五”能源发展的三个主要目标基本明确。一是总量目标。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左右,净进口2亿吨;石油消费总量控制在5亿吨左右,净进口3亿吨。二是结构目标。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达到11.4%,其中水电、核电、风电发电量分别为9200亿、3200亿和1800亿千瓦时,折合标准煤合计约4.6亿吨。三是民生目标。人均每年能源消费量达到2.9吨标准煤,人均每年用电量达到4300千瓦时,分别比2010年提高20%和30%。
但他不无担心的分析认为,如果把各地能源消费的盘子加起来,“十二五”能源消费总量将超过50亿吨标准煤。这样的消费模式将是难以为继的。
储备方式 势在必变
石油安全是国家能源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构筑石油安全体系首先要从国家层面上做起,如加快石油战略储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构建综合性的石油危机应对机制等。同时,国内石油企业也要积极配合政府,切实承担起保障石油安全的责任。
中国石油进口的一大特点是进口来源比较集中,主要来自中东和非洲。2008年从这两地进口原油1.46亿吨,约占进口总量的74.2%。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中东、非洲一旦发生战乱,原油供给链中断,就会给我国经济造成巨大损失。这一幕并非天方夜谭,美、日、欧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上世纪70年代爆发的石油危机引发的巨大恐慌到现在仍记忆犹新。
在现有能源结构下,拓宽进口渠道,实现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改变对海路进口的依赖,加快陆上进口能源战略通道建设,规避或降低地缘问题带来的影响,是我们的必要选择。目前中国原油进口渠道已经逐渐多元化,除中东部分国家外,从委内瑞拉、俄罗斯等国的进口数量也越来越多。尤其是中俄原油管道的开通,又增加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原油进口渠道。
近日,中国能源外交在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三国稳发推进,三条油气管线建设相继启动。中亚在中国能源进口战略中的权责进一步增加,合作空间更加广阔。
保障国内供应的重要途径是加大“海外找油”的力度,力争拿到更多的份额油。然而,现在看来似乎难度越来越大,专家分析,其因有二:一是原油生产国存在战乱或政策变动的风险,后面一种风险主要指资产国有化,即便拿到了油田分成合同,也不能保证生产;二是目前国际油气市场很难再拿到油田分成合同,多数合作已经开始转化成油田服务合同。
除此之外,相比份额油,还有其他石油储备方式可用。林伯强举例说,中俄达成的贷款换石油协议就是一招,中方向俄方提供250亿美元贷款,换取俄方20年总额达3亿吨的原油供应。在这项合作中,中国并不是在原油来源地投资或参股油田项目,而是签订了贸易合同,专家将其形象地称为“合同储备”。另外,采取贸易形式的合同一旦合作生变可以成为打官司的依据,这似乎比份额油还要稳妥一些。
保障能力 依然存在
综合多位专家的观点,基本形成如下共识:虽然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超过50%,但不意味着中国失去能源供求保障能力。保障我国能源供应安全的有力措施也是多方面的,既不必恐慌,也不必失去信心。
——我国石油供应中有1.9亿吨左右的自产量,这有利于中国自如地应对国际能源危机。
——我国的能源结构有其特殊性,煤炭资源非常丰富,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占70%左右,石油只占能源消费的20%,远低于国际34.8%的平均水平,不足以构成威胁。
——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潜力巨大,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价数据显示,我国石油资源量是940亿吨,天然气是38万亿立方米。目前,陆上石油资源平均探明程度仅为38%,而天然气资源勘探程度更低,仅有6%左右,远远低于世界石油45.6%和天然气22.45%的探明率。
——我国石油天然气供给方面正在建设多元化的供给体系,海外油气业务发展迅速,目前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已在全球近6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油气项目100多个,海外油气作业产量和权益产量不断增加。
——我国已经形成可替代能源技术的储备,可再生能源资源也非常丰富,国家正在加速发展水电,水电供应量的增长,无疑可以减轻对进口石油依赖的压力。
——我国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石油储备一期工程已顺利完成,新的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和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的多个商业石油储备库项目也先后开工投建。
——我国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趋势基本形成,已与俄罗斯、巴西、委内瑞拉等国签订600多亿美元贷款换石油的协议,每年可获得7500万吨石油保障。
虽然石油对外依存度与石油安全关系直接,我国整体能源状况和石油消费的特点也决定我们回旋余地很大。尽管石油对外依存度在增加,但我国全部能源对外依存度很低,80%多的能源靠自给。新增石油消费量主要集中在生活改善型的汽车用油上,此类用油对价格十分敏感,对国民经济影响较小,即使石油出现临时短缺,也可调控,从而提高石油安全供应系数。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掉以轻心。历史上看,对外依存度高直接导致石油安全出现问题的风险仍然存在。尤其是对能源消费结构尚不成熟的国家来说,这种风险更大。因此,建立完善的保证石油安全的战略体系时不我待。
沉着应对 不必恐慌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未来我国能源尤其是油气需求将进入一个持续全面增长期,石油进口量将不断增加,从国际上进口大量石油将是我国无法避免的选择,且对外依存度这一曲线还将继续上扬。种种预测似乎都在传递一个信息:石油对外依存度的高企,中国未来的能源安全将处于“高危”状态。
由于石油不同于一般商品,具有战略属性,对于对外依存度持续走高的现实,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但也应该看到,一个国家的能源安全与否牵涉多种因素,并不完全取决于石油对外依存度的高低。从未来一段时期国际石油供需预期来看,我国的石油安全基本无虞。况且,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二石油消费国,但同时也是世界第四大原油生产国,真正缺口并不是最大的,安全问题并没有到危在旦夕的程度。
有专家认为,石油安全与两个问题有关:一是能不能买得到石油,二是能不能买得起石油。
目前世界石油市场总体上供需平衡,未来几十年内石油处在相对安全期。原因在于:一是世界石油剩余可采储量还在平缓上升;二是近20年来以欧佩克(OPEC)为主的石油生产国总体上处于限产状态;三是未来能源品种趋于多元化,石油在一次能源构成中的比例将不断下降。回顾过去一百多年的人类石油利用史,除了两次世界大战以外,石油供应从未中断过,国际石油市场从来不至于无油可买。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石油消费国与生产国是利益共同体的关系。消费国需要供应安全,生产国需要需求安全。石油出口国对石油的依赖,甚至远大于进口国的依赖程度。作为日益崛起的消费大国,我国已是国际市场上举足轻重的“战略买家”,中东、俄罗斯、中亚、非洲、南美等都希望我国成为其稳定的出口市场。我国要抓住有利机遇,改变主要从中东进口的单一局面,实现石油供应多元化,这才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
在开放的全球市场之中,世界并不缺油,对于中国而言,最大的问题是以什么样的代价获得这些外部用油。这取决于我国对全球油气资源的控制能力、在世界石油定价机制中的话语权以及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市场影响力。
从世界各国石油安全供应情况来看,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并不一定保证安全,资源缺乏的消费国家并不一定危险,资源多少并不是石油安全的充分条件。伊拉克油气蕴藏多、产量大,却受人控制,毫无安全可言;利比亚石油资源丰富,却面临被瓜分的境况;日、韩及欧美等发达国家石油对外依存度比我国更高,但这些国家的资本广泛渗透到了世界主要资源产地和石油企业中,通过获取份额油保障自身安全。这恰恰是我国目前亟须强化的薄弱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