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的高速增长,使中国成为汽车行业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而自2011年起,高速增长时代骤然结束,未来十年,中国如何实现从生产大国到创新强国的跨越,成为整个汽车行业面临的核心课题。
2011全球汽车论坛,华西都市报记者专访了上海大众西南销售中心总经理宁波,在谈及未来中国车市的增长点时,宁波指出,在一线城市增长趋于疲态的情况下,高速发展的西部市场被寄予了更多希望,该地区势必引领中国车市的未来发展。
1-9月西南区域销量近8万
全新帕萨特全国表现异常抢眼,领跑中高级车市;POLO在西南地区销量翻番。
记者:今年1-9月,上海大众西南市场的销量怎样?旗下各款车型的市场表现如何?
宁波:2011年,随着全新Polo、全新帕萨特的上市热销,上海大众在西南区域表现不俗。在取得骄人销量的同时,也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截至9月,上海大众在西南区域累计完成销量近8万,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高达近40%。其中,全新帕萨特在
全国市场更是表现优异:从上市第一个月的7659辆到第三个月销量破万,再一路飙升至8月的18006辆,帕萨特品牌当月销量突破20000辆,成为领跑中高级车市的王者品牌;在西南地区,POLO的销量同比翻了一番,在成都地区,POLO在A0两厢细分市场的占有率达到24%,也就是说,消费者每购买4台A0级轿车就有一台是POLO。
明年或成汽车“大年”
促进汽车消费的因素并没有改变,而且2011年同比增速较低使得2012年的同比基数较低,因此,2012年成为汽车“大年”的概率增大。
记者:今年,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被称作是继2004年之后的又一个低谷。您认为市场下滑,主要是哪些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宁波:车市销量不景气,总体市场跌入低速增长态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的取消、部分城市实行的限购指令、燃油价格的不断攀升以及油耗准入从严等等。而且从另一角度来看,目前的车市也不是低迷问题,而是增长太快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客户已经购有车辆,市场也是在趋于饱和。不过就目前数据显示,上海大众受车市下滑的影响不大,各个车型的市场表现趋于良好水平。
记者:目前,全球的经济形势依然处于不稳定状态,而国家的一些利好政策,如购置税减免、汽车下乡、节能补贴等政策,已开始取消或提高门槛。您认为,今年第四季度以及2012年的汽车市场会出现怎样的走势?
宁波:就目前来看,节能汽车推广补贴政策10月1日开始提高门槛,促进了9月提前消费。四季度在房产调控、经济结构调整、欧债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宏观面仍以震荡调整为主。受此影响,汽车行业增幅不会大幅扩大,我们对四季度汽车行业的增幅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由于汽车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2011年的中国车市受诸多负面因素的影响,增速探底。而长期看,促进汽车消费的因素(居民收入增长、较低的保有量、城市化进程)并没有改变,2011年同比增速较低使得2012年的同比基数较低,因此,2012年成为汽车“大年”的概率增大。
西部区域将成主要增长点
随着成渝经济规划区获得通过,中国车市战略重心将从一线城市转向西南地区。
记者:随着北京、上海等一些城市陆续推出限车政策,各大企业在当地的销量出现了大幅下滑。您认为,未来中国车市的增长点在哪里?
宁波:其实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中国汽车市场在今年可以说是向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前进。在一线城市增长趋于疲态的情况下,高速发展的西部市场被寄予了更多的希望。
成都一直被称为中国的“汽车第四城”,成渝市场更是被誉为中国车市除北上广之外的第四极。如果说中国车市的战略布局大迁徙在两年前开始出现端倪,那么随着成渝经济规划区获得通过,中国车市战略重心从一线城市转向西南地区也是自然而然,西部地区势必成为中国车市未来的主要增长点,这对我们上海大众而言也更具战略意义。
力推新能源是特殊使命
发展新能源汽车,上海大众将在科技创新和发展形式上进行突破。
记者:今年,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算得上是国内汽车业“十大热门话题”之一。从广汽传祺、广本理念到上汽通用五菱宝骏、东风日产启辰,在今年略显萧条的市场大环境下,合资车企纷纷踏上合资自主这条新路。而当下“天越”也成了上海大众的一个热门话题。可否透露下这款车的有关情况?
宁波:作为中国人,我们都希望有自主品牌的轿车,所以发展自主品牌是肯定的。在这方面,上海大众一直以来也有自己的规划。而且上海大众的自主品牌车型是主打节能、环保,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消费者会看到上海大众的自主车型。
记者:目前随着节能减排呼声的日益高涨,各大车企相继在新能源车市场发力。未来几年内,上海大众在新能源车方面的规划是怎样的?
宁波: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能源的供给不足,国内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耗需求,以及城市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的经济发展与环保间的矛盾已愈演愈烈,在这个时刻,积极开发新能源车型刻不容缓,这也是我们汽车行业的特殊使命。
在开发新能源车方面,上海大众早已开始涉足研究,目前也具备了一定的资历与能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在科技创新上,我们将通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协同效应,努力突破专项关键技术,积极推进产业化工作;在发展形式上,我们将实行中外结合,进一步加强与合作伙伴的协调,充分发挥合资企业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