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需求不足、原材料成本高企……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届亚洲钢铁论坛上,来自中日韩三国的钢铁企业一边倒着苦水,一边尝试寻求抱团脱困的应对之道。
也许是某种巧合,如今的亚洲钢铁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大流感”,其中尤以中国的情况最为糟糕。高增长、高成本、低利润成为今年以来钢铁行业运行最显著的标签。看来,全行业亟须一场高质量的自我救赎。
共同的烦恼
虽然自身发展阶段不尽相同,但需求不足、资源依赖严重、生产成本上升等已经成为中日韩钢铁企业的共性问题。
一家日本知名钢铁企业抱怨,本国钢铁行业正在趋于“饱和”,今后可持续发展将面临更多挑战。韩国钢铁企业代表也表示,从2009年开始,韩国的钢铁行业就已经进入供大于求的格局。中国钢铁行业的情况毋庸多言,在产能扩张、成本上涨、需求乏力等多重因素的制约下,中国钢铁行业已经深陷“高增长、低利润”的泥潭而无法自拔。用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的话来说,如今1吨钢材赚的钱甚至不如1吨优质的矿泉水。
面对共同的困境,亚洲钢铁业界已经开始考虑抱团取暖,以提升整个亚洲钢铁板块的话语权。这些应对之道包括,中日韩三国钢铁企业联合起来,防止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不合理地快速上涨,同时实现定期交流,合理调节产销,促进整个亚洲地区的供需平衡等。
公开资料显示,亚洲钢铁板块是名副其实的“全球最大钢铁生产基地”。2010年亚洲地区粗钢产量超过8.8亿吨,占到世界66个国家和地区粗钢总产量的63%以上;其中,中国、日本、韩国的粗钢产量排名均进入世界前十位。
最“寒酸”的制造业
产能高速扩张是今年以来我国钢铁行业运行的最显著特点。自2月下旬以来,国内粗钢日产量一直处于190万吨以上的高位,屡屡刷新历史纪录,其中9月上旬日粗钢产量达到196.4万吨,环比8月下旬增加5.9万吨。
然而,这些大规模新增产能并非全部“根正苗红”,甚至一些已经淘汰的产能通过异地重建再度“死灰复燃”。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迟京东直言,目前我国钢铁总产能已经达到8亿吨的水平,其中超过4亿吨的钢铁产能未经国家核准,这些未报批的产能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但以民营企业居多。
钢铁产能无序扩张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不升反降。数据显示,今年1~7月,国内排名前五位的钢铁企业产能占全国产能的比例为28.8%,而去年同期为33%;国内排名前十位钢铁企业的产能占全国产能的比例为48.2%,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2个百分点。
当然,这种表面繁荣的无序扩张也使钢铁企业陷入了无比尴尬的境地。今年1~7月,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只有3.08%,略高于去年3%的平均水平,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这一盈利水平不仅远低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11%的平均水平,甚至跑不赢通货膨胀下的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