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3年央票发行利率意外下行,迎合了市场对政策松动的期望。分析人士指出,随着货币信贷增长回落、通胀压力减缓与经济增长趋弱,货币政策已无进一步加码必要,本轮紧缩顶点已现。但是,3年央票利率微降,主因在于供需矛盾的深化,只有经济下行风险上升成为政策决策的主要矛盾,政策转向才会出现实质性动作,调降准备金率则可能成为政策“破冰”的关键信号。
紧缩已至顶点
若从去年首次加息算起,当局货币政策实质偏紧状态持续已有一年。随着货币信贷增长显著回落、通胀压力减缓与经济增长趋弱,市场机构普遍认为货币政策已无进一步加码必要,本轮紧缩顶点已现。
本轮货币紧缩最初源于当局对危机政策的纠正,而后随物价水平走高,对货币信贷的总量调节进而成为防控物价增长的重要手段。自去年初以来央行先后12次提准,商业银行货币创造能力与贷款投放规模明显下降。到今年9月,M1、M2同比增速分别跌至8.9%和13%,近几个月持续处于历史较低位置;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4700亿元,创出21个月以来的新低,前期紧缩效果明显。尽管当前M1、M2作为中间目标是否继续有效值得讨论,但即便不考虑这两个传统指标,从部分地区民企资金流断裂的事件也可以看出,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货币信贷条件实质处于偏紧状态。
与此同时,9月CPI连续第二个月回落,物价高位回落趋势进一步明朗。未来,翘尾因素削弱与食品价格回落一道,有望推动10月份CPI增速回落至6%以下,11月则可能出现更大幅度下降。同时,考虑到美联储以“扭曲操作”代替量化宽松,输入型通胀压力同样逐步缓和,CPI确定已度过顶点,正步入高位回落进程,这同时意味着,国内货币政策攻坚阶段已过,继续加码并无必要。
另外,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9.7%,二季度GDP增速回落至9.5%,三季度则进一步降至9.1%。外需不足与内需放缓的现状,已引起市场对未来经济继续减速,乃至出现“硬着陆”的担忧。如此局面下,继续紧缩将面临“稳增长”的现实压力。
央票利率下行主因在供需
自7月最近一次加息以来,货币政策作别“高频紧缩”转入“维稳观察”已三月有余。确认“顶点”出现之后,市场更加期待货币政策迎来“拐点”。近段时间,尤其是政府出台定向支持小微企业财金政策后,有关政策放松的话题迅速升温。上周四,公开市场央票利率松动,亦被部分市场参与者理解为政策放松的信号。
上周四,3年期央票发行利率下行1个基点至3.96%。这是自去年7月以来,公开市场央票利率首度回落。消息公布后,立刻引发了市场极大的关注,有关政策放松的猜测再次升温。国泰君安表示,3年期央票与1年期央票同样具有政策风向标的作用,其发行利率的下降,标志着货币政策正逐步由偏紧向中性回归。
不过,更多的机构还是将其视为市场需求旺盛的正常反应。中信证券(600030)点评报告指出,近期债市乐观情绪与机构需求旺盛,是推动3年期央票利率走低的主因。这一情况并不意味着政策已经出现松动。中信证券表示,3年期央票是深度流动性冻结工具,如果央行想放松的话,更应该停发而不是仅仅下调发行利率。申银万国证券此前亦曾指出,3年期央票重发的主因在于需求,伴随供需意愿矛盾深化,3年央票势必面临下行压力。一方面,四季度以来利率债供应降低,机构的交易与配置需求难以得到满足,3年央票的需求异常旺盛;另一方面,面对机构强烈的需求,央行虽恢复了3年央票供给,但为避免被动大量回收流动性,势必要控制发行规模,进而被动造成发行利率下行。
政策若放松数量或先行
就目前而言,3年央票利率下行,尚难理解为政策放松的明确证据。分析人士指出,在通胀高位回落、经济有序减速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决策正处于“巩固物价回落”与“关注经济增长”的相持阶段,在货币政策框架由阶段性“单一盯住通胀”重回“相机抉择”过程中,结构性政策调整与政策实施力度的微调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货币政策能否实质转向,取决于经济下行风险是否会成为政策决策的主要矛盾。而目前数据指标显示经济增长依然处在软着陆的下行状态中。
不过,由于外需的增长形势不断恶化,经济回落的幅度可能超出目前预期,货币政策放松的条件正在形成。国泰君安的研究表明,2008年9月政策大幅调整的背景是当年8月份CPI降到5%以下,工业增速下降到13%以下,即通胀缓和而经济减速成为主要矛盾。国泰君安预计今年9月份的工业增速就将下降到13%左右,CPI在11月也会下降到5%以下,通胀和经济增长的地位正在发生重要变化,因而年底政策或有调整可能。
不过,即便是真正迎来货币政策放松,最有可能的也应率先体现在数量调控政策方面。例如,定向或全面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008年9月即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