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06年我国从钢铁净进口国转为净出口国;2008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钢铁出口大国和第一净出口大国;2010年,钢铁行业工业总产值占到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0%,资产占到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值的10.4%。就钢铁本身来说,钢铁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也成为了世界上的钢铁工业大国,但是相比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来说,我国还算不上钢铁工业强国。此次国家出台的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精髓在于“结构调整”,目的就在于推进我国从钢铁工业“大国”向钢铁工业“强国”转变。
一、产品结构调整
此次《规划》明确要求三级以上的高强度螺纹钢筋比例超过80%;船用耐蚀钢、低温压力容器板、高速铁路车轮及车轴钢、高压锅炉管等高端品种自给率达80%;同时进口量较大的高强高韧汽车用钢、硅钢片等品种实现规模化生产,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这种产品结构调整的实现必须依赖于技术的升级和创新、产品质量的提升。同时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将会给钢铁行业带来新的需求,相当于给钢铁行业注入了新的血液,这也将有利于钢铁行业与下游行业的协作配合发展,有利于支撑下游行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二、区域结构调整
此次《规划》的区域结构调整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优化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对产能过剩的地区钢铁产能扩张的控制,同时对规模较大的地区通过兼并重组。规划中提出:“环渤海、长三角地区原则上不再布局新建钢铁基地。河北、山东、江苏、辽宁、山西等钢铁规模较大的地区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减量调整区域内产业布局。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江西等中部地区省份在不增加钢铁产能总量条件下,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另一方面是调整产业区域布局。我国钢铁工业一般都布局在北部和中南部地区,在西部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布局较少,由于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将会越来越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将会增加对于钢铁的需求,但是对于钢铁这种大宗商品来说,运输难以及高昂的运输成本都是钢铁工业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因此,此次《规划》明确提出“西部地区部分市场相对独立区域,立足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结合区域差别化政策,适度发展钢铁工业。”同时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对于钢铁产品的需求一直旺盛,同时临海的便利交通运输条件使其拥有海外铁矿石运输、储存以及生产的优势,因此,此次《规划》提出“继续推进东南沿海钢铁基地建设,加快建设湛江、防城港沿海钢铁精品基地”。
同时,此次《规划》还要求“国内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由48.6%提高到60%左右”。实际上促进兼并重组的措施我国近年来一直在不断推进,提高产业集中度实际上是促进钢铁工业技术提升和产品质量改进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必然会促使大型的工业集团的出现,这种具有规模和实力的钢铁工业集团将会使其能够进行规模化生产,节约生产成本,同时实力的增强还有利于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促进产品结构的优化和质量的提升。这里还有一个须注意的问题是,在我国兼并重组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行政引导式的“拉郎配”,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发挥实质上的协同作用以及规模经济的作用。在以后需更加注重市场化的兼并重组,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这样也才能在本质上实现钢铁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促进钢铁行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