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的光伏产业正遭遇寒流,但这个在过去数年间经历了超常规发展的新兴产业,却终于在2011年年底,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国际标准立项。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获悉,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光伏组件委员会在本月举行的国家成员投票中,通过了中国选送的一项光伏标准。
坐拥全球光伏产量和产能半壁江山的中国光伏产业,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国际标准立项,距离拥有国际标准,仅咫尺之遥。
国际电工委员会是国际上发布电工国际标准的权威机构,目前该委员会的光伏组件委员会已发布了66条国际标准,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光伏制造供应商,中国却未能参与其中的任何一条。
此番获通过成为国际标准立项,编号为IEC 62775的工业标准,全称为“光伏组件用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交联度测试方法——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是由国内光伏巨头天合光能提交的。
消息人士表示,根据惯例,相关标准通过国际标准立项后,只待公示过会后,便可成为全球通行的国际标准。如一切顺利,新标准将在2014年正式对外公布。
长期以来,光伏行业一个共同的追求,便是如何使太阳光在光电转化过程中损失更少:如用更好的电池片以增加转换效率,用更好的反射层来最大限度地利用入射光,用更细的银导线来增加光的入射面积,等等。
如何确保光伏组件的封装材料在长期使用中的透光性,也是光伏组件长期保持高功率输出的重要因素。目前,国际主流的光伏组件封装材料,便是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材料。而如何保证和控制EVA原材料的质量以及其应用在光伏组件上经过层压工艺之后的交联固化质量,则是EVA应用的一个重大课题。
过去,业界用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二甲苯萃取法来测试EVA交联度,但这种方法存在较大的弊端,一方面该方法测试时间过长,测试精度也会由于时间的不同出现较大的差异,另一方面,二甲苯本身也是一种对环境和人体都有害的化学品。
而使用DSC,通过精确测量光伏封装材料相变的热流量,来确定光伏组件的高分子材料封装质量,则具有快速、高精度、环境友好等特性,被认为是能有效弥补和取代传统二甲苯萃取法的新型工艺。
“一年前我们已把该方法用于EVA来料检验。跟传统的二甲苯测试方法相比,DSC法更加清洁、快速、安全,测试时间从二甲苯的十小时以上缩短到半小时以内,大大提高了质量控制和反应速度,同时也降低了成本。”天合光能质量部副总裁周伟说。
代表中国参加本月刚刚举行的国际电工委员会国际会议的天合光能亚太区副总裁孙海燕则表示,在光伏系统国际标准方面,其实西方并未比中国领先多少,中国作为光伏产业的后起之秀,需要更加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夺取产业国际标准话语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