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一直是保障房建设的大难题。
当前保障房建设的资金主要是怎样构成的,能否真正实现平衡?缺口要如何弥补?要实现建设资金的可持续发展,中央到地方都想了哪些办法?
政府补一点、个人拿一点、市场筹一点、银行贷一点
“投资确实是一个大问题,以2011年为例,如果1000万套保障房全部竣工,就需要1.3万多亿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表示。
这1.3万亿元,从哪儿来?
算大账,以2011年所需的1.3万亿元资金为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投入4000多亿元,企业和个人要出5000多亿元,银行贷款等社会投资要出3000多亿元。
在所有投入中,中央财政2011年安排了1522亿元,剩余的需要地方投入。
“六个一点”——吉林省住建厅副厅长范强用一种形象的方式解释了资金来源:目前吉林采取“政府补一点、政策减一点、企业出一点、个人拿一点、市场筹一点、银行贷一点”的办法,积极筹措保障房建设资金。
2006年至2010年,吉林省利用国家补助资金86.81亿元,省级财政投入62.87亿元,银行金融部门贷款108亿元,各地政策性减免488.27亿元。同时鼓励和引导开发企业和居民个人出资,破解开发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
目前,各地基本上都采取类似的方法多渠道融资。整体而言,30%靠财政,70%靠各渠道的融资。在财政资金中,又包括保障房专项资金、土地出让收益、公积金增值收益等。
在各类保障房中,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销售型的房源,可以通过销售回笼资金,实现资金的平衡。主要的资金压力来自廉租房、公租房等租赁型保障房。
“要实现保障房资金的平衡,首要的是结合资金来源和需求,合理确定各类保障房的建设比例,不能冒进。”陕西省住建厅副厅长张阳介绍,以2012年建设目标为例,经过测算汇总,陕西省确定了廉租房、经适房、公租房、限价房的比例为1∶1∶1.75∶1.25,这样尚有盈余资金0.45亿元,基本可以实现建设资金的平衡。
根据住建部、财政部等部门测算的结果,2012年尽管保障房的开工量比2011年有所减少,但今年的在建工程量将达到1800万套的历史新高,因此资金的需求量比2011年可能持平甚至更多。建设规模的大幅增加,建材、人工等建设成本不断上升,则进一步加剧了保障房建设的资金压力。
记者在各地采访时,不少地方的负责人都表示,2011年已经是“砸锅卖铁”,想尽办法为保障房建设投入资金。但近两年,受货币政策和房地产市场调控影响,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保障房的支持力度仍然有限,而地方赖以生存的土地出让收益也在减少。保障房资金的可持续,越来越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