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紧声一片的2011年之后,“偏紧”仍将成为2012年电力供需的关键词。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日前发布报告,分析了2011年全国电力供需情况及对2012年进行预测。报告认为,2011年电力工业有效应对了全国电力供需形势总体偏紧、部分地区、部分时段供需矛盾突出的不利形势,全国电力运行总体平稳。预计2012年全国电力供需仍将偏紧,区域性、时段性、季节性缺电较为突出。
西部窝电,东部缺电
从“电荒”在春季这一电力消费的传统淡季提前出现开始,过去一年注定是在“紧”中渡过。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偏紧,部分地区、部分时段缺电比较严重,全国共有24家省级电网相继缺电,最大电力缺口超过3000万千瓦。报告分析,这主要是受水电出力下降、电煤供应紧张、电源电网结构失调、经济和电力需求增长较快等因素影响。
电力消费需求持续旺盛、电力供应能力增强态势在2011年进一步延续,而装机结构出现了新的特点——清洁能源比重上升,火电装机增长缓慢。2011年底,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比重达到27.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而与此同时,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及火电设备容量的增长分别低于同口径发电量增长2.5%和6.2%,加重了火电等常规能源机组保障电力平衡的压力。另外,装机的地区结构出现变化,东、中部装机增长分别低于用电量增长3.2%和4.8%,在跨区资源配置能力不能完全配套的情况下,东部电力供需更加紧张。
水电出力减少,也是导致去年电力供需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全口径发电量4.72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1.7%。其中,唯有水电出现下降,下降了3.5%;水电设备利用小时3028小时,比上年下降376小时,是近30年来最低的一年。水电发电量下降对跨区跨省输电及电力平衡影响较大。2011年三峡电厂累计送出电量比上年减少7.3%;华中送出电量下降15.1%,由于来水偏枯以及电煤问题,贵州输出电量下降11.5%,导致南方电网“西电东送”电量下降13.2%。
此外,“西部窝电、东部缺电”的现象仍未解决。西北送出电量426亿千瓦时,增长167%;东北送华北100亿千瓦时,增长13.9%。受跨区跨省输电能力限制,东北、蒙西以及西北地区仍有3000万千瓦左右的电力无法输送到华东、华中等电力紧张地区,造成“缺电”与“窝电”并存。这也反映出跨区跨省送电虽稳步增长,但送电能力仍显不足。
电煤方面,中电联认为“矛盾仍然突出”。水电减发、火电快速增长极大地影响了电煤供需关系。2011年,全国重点发电企业供、耗煤增长,各月电厂耗煤持续较高。虽然全国电厂存煤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但电煤库存的地域分布不均,加上火电利用小时增加、市场电煤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等因素,导致电煤市场偏紧,部分省份在局部时段煤炭供应紧张,影响了电力供应。
需要注意的是,电源投资中,火电投资仅为2005年的46.4%,已经连续6年同比减少,2011年火电投资占电源投资的比重下降至28.4%,清洁能源投资比重明显提高。
增速将回落,发展要超前
中电联分析,今年经济和电力增速将有所回落,预计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在8.5%~10.5%之间,中电联认为,维持在9.5%的增速将比较合理,是推荐方案。全年用电量5.14万亿千瓦时,可能呈现“前低后高”分布。
根据目前情况判断,2012年,汛前水电来水偏枯可能性较大、电煤地区性、时段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供应外部环境依然比较严峻。综合平衡分析,预计2012年全国电力供需仍然总体偏紧,区域性、时段性、
季节性缺电仍然较为突出,最大电力缺口3000~4000万千瓦。全年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将在4750小时左右,火电设备利用小时在5300~5400小时。
在这样的预期下,中电联建议,增加煤炭产量,控制电煤价格,保障电煤运输,同时运用电价等经济调节手段,深化需求侧管理和有序用电措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报告中特别强调,要高度关注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对电力供需平衡的影响。报告认为,近年来迅速发展的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能量密度低、发电利用小时数少,难以与稳定的用电需求相匹配,同时有较强的随机性、间歇性和不可控性,为保证系统安全和电力稳定供应,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一般不纳入月度及年度电力平衡,不能替代常规电源。因此,从电力可靠供应出发,应认真研究制定并积极实施满足要求的电源电网规划方案和建设安排。
针对存在争议的输煤还是输电问题,中电联提出,要坚持输煤、输电并举,加快西部、北部大型煤电基地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应用特高压、大容量直流等先进输电技术将电力输送到中东部负荷中心,同时建议加快水电流域和电站的环评审批,恢复和适度加快核电新建项目的审批,促进电力适度超前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