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月12日讯 对于1月惨淡的数据,大部分观点都解释为2012年春节元旦双节齐聚1月所致。
其实,这个理由并不一定充分和合理。
因为元旦每年的假期都在1月份,根本没有可比性。只是2012年的春节是在1月下旬,7天长假以及春节效应,应该是当月汽车产销清淡的原因,但是这也绝不是全部的原因。
中国的农历春节多是在公历的2月,也有少数年份春节是在1月。
我们来看看以往春节在1月的汽车产销情况,也许会说明一些问题。
2009年的春节假期与2012年一样,但是由于2008年发生了金融危机,汽车市场外部环境恶化造成2008年最后一个季度呈现负增长,因此2009年就不具有代表性。
2009年1月,汽车生产65.68万辆,环比增长4.75%,同比下降20.46%;销售73.59万辆,环比下降0.77%,同比下降14.31%。
从2009年的数据来看,基本与2012年的规律趋同,同比、环比都呈现下降趋势。只是下降的幅度比2012年要小许多。
我们再来看看同样是春节假期在1月的2006年的数据。
2006年1月汽车产销52.16万辆和53.01万辆,分别比上月下降7.15%和14.60%,同比则分别增长28.24%和44.62%。
可以看出,2006年的情况却是反常。尽管双假都在1月,同比增长速度仍然很高,甚至销售规模增长速度超过40%。
很显然,春节长假并没有影响到1月的市场消费热情。
2004年的情况也很能够说明问题。2004年,中国汽车市场增长速度出现大幅下降,从2002年的40%、2003年的34%,一直大幅滑落到2004年的14%。
2004年1月的汽车产销发生什么事情了呢?
2004年1月,汽车总计产量299736辆,同此下降9.68%,销量304075,同比下降7.34%。
可以说,2002年到2004年之间,中国汽车市场增长速度的跌幅最大。但是这种跌幅并没有在2004年1月中获得完全的反映。因为,2004年汽车产销的下降幅度都没有超过10%。
从2004年、2006年的1月份的汽车市场表现来看,春节假期对于市场表现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负面。
2009年1月的市场表现虽然与2012年更加接近,但是,汽车产销下降的幅度也没有今年的幅度大。
所以,2012年1月数据惨淡,并不能够将原因归结于假期因素。
那么,还会有什么其他因素会影响到汽车市场的产销规模呢?这又会对今年的汽车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
2011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速度大幅下滑,预示着一个中国新的汽车发展时期的结束与来临。结束的是高速增长的汽车时代,来临的是中国汽车市场理性的稳健的增长时期。
这种理性稳健一部分来源于汽车市场增长本身的规律。因为汽车市场增长应该是一个抛物线形状,在汽车市场发展初期,汽车市场增长速度往往比较慢,但是随着汽车市场消费的不断增加,增长速度就会越来越快。
但是,在社会汽车保有量达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市场的增长速度就会逐渐下降,并回归到一个平稳的速度上来。
目前已经居于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的中国,恰恰是处于抛物线的后半程。
另外,这种理性稳健还来自于2009年至2011年的三年调整和振兴所带来的市场的透支与反思。
在这三年调整期中,政府的汽车下乡、购置税减免等政策都极大地调动了百姓购车的积极性,甚至过度透支了未来的汽车消费。
同时,政策退出效应也在2011年逐渐发酵,市场购车积极性受到一定的打击。
而随着整个社会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紧张等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政府、消费者都开始反思自己在汽车社会中的行为。
特别是随着一系列限制购车的措施的推行,汽车消费势头得到一定的压制,人们对于未来的汽车使用环境也呈现观望的态度。
特别重要的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也正在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时期,更加强调质量的增长日益成为社会的共识。
因此,1月汽车市场出现如此大幅度的同比增长的下降,还是近十年以来的最高的一次。这也表明,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在走向稳健理性的过程中,会出现更深度的增长速度的探底。2011年不到3%的增长速度已经说明了这一过渡时期的到来。2012年有可能继续延续这一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