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美国实施‘双反’以来,东营光伏就已经停止对美出口了。”在23日举行的第六届济南太阳能展上,东营光伏太阳能有限公司山东大区经理相承东告诉记者,在欧美贸易壁垒不断增多的同时,光伏产品的成本也在快速降低,目前已经达到了国内工业用电要求,东营光伏正在开拓国内市场。据记者了解到,随着更多的国内光伏企业“出口转内销”,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光伏产业长期备受诟病的“两头在外”格局正悄然改变。记者陈川
摩擦增多东营光伏受冲击
3月20日一天内,中国制造四次遭到美国反倾销裁决,其中从去年10月份开始调查的光伏电池被初裁为倾销,并征收2.9%-4.73%的反补贴税,其中,东营光伏等其他中国公司的光伏反补贴税率为3.61%。
对此,东营光伏太阳能有限公司山东大区经理相承东告诉记者,自去年10月份美国针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以来,公司积极应对,和国内的另外被初裁为倾销的4家企业一起抗辩,结果收效甚微,“从今年开始,东营光伏已经停止了光伏产品的对美出口。” 2011年,这家企业90%的销售收入来自出口产品,其中美国市场的销售额占公司出口额的10%左右。
另外,记者了解到,尽管欧盟尚未对中国光伏产品启动反倾销调查,但政府补贴正在逐年减少。
企业自救被迫延伸产业链条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规避出口风险,在艰难应诉的同时,国内光伏企业也在调整发展策略,积极展开自救。
力诺光伏集团美国市场销售经理石楠告诉记者,为了开拓美国市场,同时避免陷入“双反”泥潭,去年,力诺光伏集团已经在美国收购了IBM公司的一座厂房,计划建设700兆瓦的生产能力。
目前,力诺光伏集团在国内的产能为700兆瓦,明年计划扩为1000兆瓦。美国的投资,意味着,力诺将在美国复制一个光伏集团。力诺在美设立工厂后,不仅将避免“双反”调查,还能享受美国多个“阳光州”对光伏产品的高额财政补贴之便。
而在德国市场,力诺采取了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的策略,改变原有代理商销售模式,自建营销体系,并提供物流、配送、安装和各种零部件服务,实现“打包销售”。据了解,安装环节的利润可达整个光伏行业利润的30-50%。“打包销售”比单纯组件销售利润高出一倍以上。
另一中国光伏巨头——英利集团,则采取了向产业链上游延伸的策略。中国英利参展人员介绍,公司已经和世界最大多晶硅供应商韩国OCI公司展开合作,进行高纯度硅棒、多晶硅片的生产加工。刚刚涉足光伏产业的山东大海集团也在展开与OCI的合作,试图占据行业上游原材料的供应优势。
启动内需补贴撬动光伏内需
“力诺今年将发展国内太阳能电站作为重点,逐步实现内销与出口比重各占50%的目标。”刚刚从欧洲市场考察归来的力诺光伏集团总经理李秉霖告诉记者,2011年力诺已经在西藏、青海等地建成80兆瓦的太阳能电站,今年的目标是200兆瓦的电站,2015年前要建成1000兆瓦的电站。
李秉霖预计,未来国内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000兆瓦,国内市场正在扩大为中国光伏产业的重要市场。
与力诺不谋而合的是,省内另一家光伏巨头——东营光伏也将目光转向国内。目前正在省内建设多个大型工业用光伏发电项目。
据了解,2009年7月,国家财政部推出了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金太阳工程”,对光伏发电的补贴高达50%。在政府补贴刺激下,中国英利也在加大国内市场的开拓力度。据中国英利山东分公司经理姚国芳介绍,英利从2010年开始重点做中、美两大市场。
对越来越多的光伏企业“出口转内销”现象,山东省政府节能办资源节约处处长、省太阳能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玉刚赞成光伏企业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建议工业企业新建的厂房达到一定标准的,要同步安装太阳能光伏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