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战争”的论调已经让人耳朵快要起茧子了,“煤炭战争”的说法又从东亚的韩日等国传出。16日,韩国银行发布报告预测,因为中国的煤炭需求增长,国际社会将爆发一场“煤炭战争”。而“亚太将成煤炭及其流通市场主战场”的说法去年也被日本能源专家提及。在这种论调背后,韩国煤炭进口依存度高达87%,日本煤炭自给率只有3%,出于战略考虑,韩日进行悲观预测的同时还在积极应对,如日本一家财团在澳大利亚的煤矿合同就相当于给日本全国储备了10年的煤炭消费量。16日,蒙古国叫停了一笔与中国企业有关的煤炭交易,让“煤炭战争”论似乎又多了一个注脚。对新兴国家来说,被美国人称为“老能源之王”的煤炭,依然是最廉价的电力来源,但在中国学者和相对中立的英国能源专家看来,有关中国引发“煤炭战争”的说法确实是杞人忧天。
韩日针对中国提出“煤炭战争”
韩国中央银行———韩国银行16日发布的《中国煤炭进口骤增的背景及启示》报告称,经济飞速发展是中国2009年变成煤炭净进口国的主要原因。为保障煤炭的稳定进口,中国政府近来加大了对煤炭出口国的影响力。中国自2005年到去年为开发海外煤炭资源投入3090亿美元,尤其是中国对澳大利亚和印尼的关注增加,而韩国煤炭进口量的近70%来自这两个国家。报告称,中国的举措很可能导致国际煤价大幅波动,国际社会注定将围绕煤炭资源展开一场战争,韩国也会受到影响,要做好应对措施。报告发布后,韩国多家媒体都认为,中国引起的“煤炭战争”不可避免。有报道说,去年韩国自美国的煤炭进口增加81%,此举就是为了应对东北亚三国之间可能爆发的“煤炭战争”。
中国引发“煤炭战争”的说法在日本也存在。日本高度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所2009年就提出,中国对煤炭需求量的增加“缩减了国际燃料和能源的富余空间”,日本将在煤炭资源方面与中国形成竞争关系,应尽早“采取针对措施”。日本能源专家山寺宏文2011年说,“中国和日本在能源方面的赛跑已经展开,在亚太地区,煤炭及其流通市场将成为主要战场”。《日本经济新闻》认为,“中国的能源供需状况直接影响亚洲地区的能源安全”,中国一直是日本进口煤炭的主要提供者,在中国日益削减出口配额和煤炭价格上涨的情况下,日本政府“需要研究新对策”。
在韩国一些企业看来,“煤炭战争”已经开始。韩国《东亚日报》2011年9月份曾报道,韩国LG商社到印尼投资煤矿,原本已与相关企业达成一致,但就在此时中国企业也计划对该煤矿投资,并提出比韩国企业更好的条件,导致韩国LG商社不得不修改投资计划。报道说,中国资本充裕,到海外投资煤矿的企业出手十分“大方”,韩企在正面较量中根本无法取胜,必须在其他方面进行改进,如加强本土化战略。韩国LG商社计划,每生产1吨煤就向印尼的公益事业投资2.5美元,并多雇当地人。这种做法最终赢得了印尼的认可。
煤炭依赖呈现“东热西冷”
绝大多数国家的发展史都离不开煤炭。英国苏塞克斯大学能源利用研究学者吉姆·沃特森告诉《环球时报》记者,19世纪中期,庞大的煤炭开采曾是英国工业革命得以完成的主要动力,很多工业部门的大规模扩张因为能得到充足的煤炭供应而有了可能。当时,英国煤炭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3。二战后,中东等地的廉价石油大量涌进国际能源市场,英国煤炭工业逐渐萎缩,与之相伴的是英国国力的衰退。
70多年前,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写道:“我们的文明是建立在煤炭之上的。”英国《经济学家》今年2月的一篇报道再度引用这句话时说,对如今的欧洲来说,这种说法已不适用,但如果来形容现今的亚洲还是恰如其分。按照韩国银行报告中的数据,去年,中国煤炭生产量达35亿吨,达世界生产量的一半。尽管如此,中国仍是世界第二大煤炭进口国,占世界煤炭进口量的17.9%。这是因为煤炭占中国能源消费量的70.5%,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
日本政府2011年公布的数据显示,煤炭发电占日本全部发电量的27%,和核能发电基本相当,高于石油发电约15个百分点。日本高度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所分析说,相对于政治动乱频繁的中东和漫长的海上石油运输线,亚洲煤炭供应线短,“相对安定”。
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煤炭消费占韩国整体能源消费的26.9%,韩国煤炭进口依存度高达87%。随着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韩国国内限制利用核能的呼声不断增加,利用煤炭发电的需求也随之高涨。《韩国经济》4月17日报道说,煤炭发电虽然在能源清洁性方面不具备竞争力,但最大的优势就是价格,适当提高煤炭发电有利于经济发展。文中提到,以发电1000千瓦时为标准,使用液化天然气的价格为11.2万韩元(1美元约合1140韩元),而使用煤炭只需2.3万韩元,甚至低于核能发电的费用,一旦煤炭价格大幅攀升,这种优势有可能不复存在。
美国号称“煤炭界的沙特阿拉伯”。美国全国矿业协会主席黑尔·奎因认为,美国的煤炭出口逐年创出新高,是因为新兴经济体依旧选择煤炭,“它比天然气更便宜、更可靠”,换言之,美国不再使用的廉价煤炭被其他经济体派上用场。据《时代》周刊2011年11月报道,2010年,全球煤炭消耗增长7.6%;世界30%的能源来自煤炭,5年前该比例为25%。推动这种增长的是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中国的煤炭消费量已是10年前的3倍。美国电力公司首席执行官迈克尔·莫里斯表示:“煤炭如今仍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燃料能源,2020年,2030年,2040年,2050年亦不例外。”
但从全球范围看,煤炭应用有点“东热西冷”的意思,当新兴经济体仍依赖煤炭资源时,美国却想把这种仍在全世界最常用的能源打入冷宫。目前,美国国内也在进行一场“煤炭战争”,不过这场战争并非韩日担心的“煤炭争夺战”,而是去年美国总统和环保署为减少碳排放制定的关停大量燃煤电厂的决定。美国竞争企业学会副主席伊恩·莫里3月3日在《华盛顿时报》撰文称:“煤炭战争升级。煤炭为美国提供近40%的电力。新的燃煤电厂的成本要低于风力、太阳能和核电厂。”美国参议员曼齐恩说:“煤炭不仅打造了美国,还建造了纽约的摩天大楼。没有煤炭,这个城市的灯光将黯淡下来,经济也将崩溃。”美国核工程教授詹姆斯·拉斯特也指责说,“放弃煤炭会让美国经济沉没”,关闭所有燃煤电厂的决定“将使美国经济和民众的生活水平降低到20世纪初的水平”。
中国煤炭没少卖给日韩
在“煤炭战争论”的背后,其实不乏合作。煤炭自给率只有3%的日本,近年来在海外寻矿的过程中也采取了“两边下注”的方式。日本财团通过联合中国、俄罗斯和韩国等国能源企业,到蒙古国等产煤国获得煤矿的控制权。而在澳大利亚,日本财团连续出手购买当地的煤矿股份和煤田开采权,仅2008年三菱购买昆士兰煤矿的合同总额就达到12亿美元,为日本带来相当于10年国内消费量的煤炭储备。新日铁在澳大利亚就拥有7个煤矿的全资控股权。
实际上,韩国也是中国煤炭的大买家。北京大学教授查道炯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煤炭进口量的确在上升,但同时还要看到中国也在出口煤炭,而且主要出口给韩日两国。
韩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煤炭的运输周期为两周,现在大多从中国进口,从秦皇岛装船,19小时即可抵达韩国仁川港。因此,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认为,“韩国银行报告中提的‘煤炭战争’说法实在是夸大,而且杞人忧天。”周世俭同时认为,从中长期来说,中国煤炭的消费量要逐渐减少,而不是如韩国报告里所说的增加。
英国能源问题专家吉姆·沃特森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煤炭战争论”比“石油战争论”听上去更耸人听闻。因为就像有很多可替代石油的新能源一样,世界煤炭储量其实是很丰富的。吉姆说,当一些国家总希望以一个批评者的姿态出现在中国面前时,他们总是忽略了中国的人口问题和经济发展不平均的事实。他也提醒说,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能源供给问题,是中国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要面对的严峻挑战。
中国左右不了“煤炭欧佩克”
周世俭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能源储备结构可以用6个字来概括:“富煤、少气、贫油”。世界主要产煤大国是美国、澳大利亚、南非、俄罗斯和中国。有一种说法是,中国的煤炭储量仍够中国烧335年,而且中国的煤炭种类很丰富,连英国王宫都用贺兰山产的无烟煤。周世俭说,中国进口煤炭主要是供应沿海,为满足广东省的煤炭需求,从山西大同运煤的成本要比从越南进口煤炭的成本还要高。所以,从效益角度考虑,中国进口煤炭更经济,但煤炭出口方面中国远达不到垄断的地步。
中国与蒙古国的“煤生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蒙古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有统计显示,2011年中国进口煤炭总额的11.3%来自蒙古国。2007年蒙《矿产法》确定的15个战略大矿中有4个是煤矿。蒙政府曾提出中国神华集团占塔温陶勒盖煤矿40%股份的方案,但最终夭折,原因是蒙方出于战略安全考虑,强调任何一个国家所占战略矿股比不得超过外国公司所占总股比的1/3。也就是说,未来即使外国公司控股该煤矿100%股份,中国企业的股份最多也不会超过33%。
4月16日,蒙古国矿产能源部矿产局宣布暂停加拿大艾芬豪子公司“南戈壁沙漠”煤矿特别许可证,即停止开采和勘探活动,原因是中国中铝公司拟在国际证券交易所购买加方所占股份中的57.6%。据蒙《世纪新闻报》报道,蒙古国家安全委员会非编委员苏赫布音认为,中国收购“南戈壁公司”煤矿对蒙国家安全产生影响。还有蒙议员担心,对能给蒙古国带来可靠收入的煤矿来说,如果开采、销售、购买都掌握在一个国家手里,可能会出现价格垄断,政府应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蒙方还一直在寻求第三方出口市场。蒙古的新铁路计划,其设想是修建北向铁路,将矿产品经俄罗斯再从海上出口韩国、日本、印度等国。
查道炯认为,世界煤炭市场的定价是纯粹的市场行为,因为没有一个“煤炭欧佩克”,所以中国也不可能操纵价格。他表示,讨论“如何提高中国国内煤炭使用效率”应该比讨论“中国是否引发煤炭争夺战”更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