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2年,欧债危机继续蔓延,世界经济步履蹒跚,复苏受阻,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受伊朗、叙利亚局势影响,国际油价持续高位震荡。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和能源形势,国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国内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受元旦、春节长假,工农业生产节奏放缓等因素影响,一季度国内工业景气指数明显回落,石油石化产业增速随之放缓,但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汽油、柴油、煤油和天然气等产品产量增长依然较快,市场供应充分,“两节”、“两会”、冬季取暖等重点时段油气需求得到有效保障,满足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为石油石化产业全年稳中求进,持续发展开了一个好头。
纵观2012年一季度国内石油石化生产与供应,总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石油石化生产总体平稳,原油产量回调,天然气产量持续增长,石油加工业稳中有升,产量稳定增长
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一季度,石油和天然气生产总体运行平稳,原油产量回调,天然气产量持续增长。1月份至3月份,全国累计生产原油5070.1万吨,同比下降1.5%。其中,3月份生产原油1726.8万吨,同比下降2.2%。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目前国内主力油田已进入稳产后期阶段,稳产难度日益加大。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加深,原油生产已转向成本高、投入大的难动用储量和非常规资源。与此同时,国内天然气生产持续增长。1月份至3月份,全国累计生产天然气330.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6%。其中,3月份生产天然气113.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2%,呈现持续旺盛的增长态势。
2012年一季度,我国石油加工业稳中有升,各种油品和石化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汽油、柴油、煤油产量增长较快,同比增速均较上季度明显加快,市场供应充足,“两节”、“两会”、冬季取暖等重点时段用油需求得到有效保障。1月份至3月份,全国累计加工原油11490.8万吨,同比增长3.1%,其中3月份加工原油3836.8万吨,同比增长2.0%。累计生产成品油6915万吨,同比增长5.5%。其中,生产汽油2145.7万吨,同比增长7.1%;生产柴油4259.3万吨,同比增长3.3%;生产煤油509.6万吨,同比增长18.6%。其他油品和石化产品产量基本稳定,1月份至3月份,累计生产合成氨1316.6万吨,同比增长8.1%,累计生产化肥1733.9万吨,同比增长17.5%,累计生产化学农药83.8万吨,同比增长20.3%。
各种石油化工基础类产品保持稳定增长,不少产品产量增速依然较快。1月份至3月份,全国累计生产乙烯392.4万吨,同比下降0.9% ,去年同期增长32%。其中3月份生产乙烯129.6万吨,同比下降4.8%。
二、随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持续深入,国内石油消费增速有所回落,天然气消费继续呈现两位数快速增长态势
数据显示,受经济增长目标调低的影响,国内石油消费增速有所回落。今年一季度,我国原油表观消费量为1.20355亿吨,同比增长5.4%,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回落7.6个百分点。成品油表观消费量为6782.1万吨,同比增长5.8%,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回落7.2个百分点。其中,汽油表观消费量2044.9万吨,同比增长9.9%,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提高4.2个百分点;柴油表观消费量4265.3万吨,同比增长3.7%,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回落6.9个百分点;煤油表观消费量472万吨,同比增长8.2%,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回落5.4个百分点。除汽油外,其他油品表观消费量增速都有不同程度回落。多数石油化工基础类产品消费增长乏力,乙烯消费继续减缓,合成树脂消费增速出现新低,市场需求继续走低。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近年来,国家为控制通货膨胀,推动经济增长和节能减排,相继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遏制能源需求过快增长,控制不合理的石油消费。进入2012年,国家抓住国内通货膨胀预期回落的有利时机,通过价格杠杆,遏制石油消费的过快增长。尤其是3月20日的成品油价格调整,超出市场预期,产生了抑制石油消费过快增长的明显效果。随着国内经济增速逐步放缓,石油消费偏弱已成业内共识,预计全年石油消费低于往年。但与国内其他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需求疲软的走势相比,一季度中国原油进口大幅增长,创历史新高,需求增长依然强劲。与此同时,3月份国际油价继续保持每桶120美元高位,国内石油石化产品尤其是成品油消费增速仍高于其他大宗工业产品。石油消费刚性增长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一季度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为39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9.7%,继续呈现两位数快速增长态势。其中,进口天然气97亿立方米(包括中亚管道气和液化天然气),增速高达65.5%。去年入冬以后,天然气需求随着气温下降快速增加,今年一季度前两个月日均用气量分别达到4.3亿立方米和4.4亿立方米,3月份随着天气转暖,日均用气量回落至4.2亿立方米。承担华北地区冬季调峰任务的大港储气库一季度采气11亿立方米,同比增加3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华北地区尤其是北京市迎峰度冬的供需矛盾。随着西气东输二线建成投产,中亚天然气去年11月起正式供应广东、江西等地。大连LNG项目年初正式运营,天然气资源统筹调配与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国内经济增长趋缓,已开始对柴油消费产生影响,柴油供应紧张状况得到有效缓解
我国经济增速调整对柴油消费影响明显,由于柴油主要用于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业及工矿企业生产和物流运输行业,而这些行业的景气程度与宏观经济状况关系密切。国家主动调低经济增速,已开始对柴油消费层面产生直接而又广泛的影响。1月份至2月份,受元旦、春节放长假,工农业生产节奏放缓影响,成品油消费较前期高点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其中汽油、煤油消费继续保持两位数旺盛增长,柴油消费则同比下降7%。清明节后,交通运输行业和工矿企业柴油需求仍增长乏力,与上年“淡季不淡”的旺盛增长形成鲜明对照。4月初以来,随着各行各业经济增速的逐步放缓,国内柴油需求前景仍不乐观,尤其是基建规模缩小,抑制了柴油需求增长。市场分析人士预计,2012年国内柴油消费增速低于生产增速,柴油供应紧张状况今年有望得到缓解。
3月下旬以来,随着天气逐步转暖,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和物流运输等行业用油需求恢复正常,农业抗灾与春耕叠加拉动农用柴油增长。为应对可能出现的柴油供应紧张状况,两大石油公司一方面保持炼油装置高负荷运转,多产多供柴油;一方面组织销售队伍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调研春耕柴油需求情况,开展有序可控供应。去年秋季以来,云南、四川等地降水持续偏少,库塘蓄水不足。进入2012年情况依然持续,四川南部、云南大部连续两个月基本无降水。面对严重旱情,中石油销售企业将抗旱保供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切实保障灾区群众急需的生产生活用油,开辟抗旱绿色加油通道,设置定点加油站,优先为春耕农用机具加油,确保油品销售不脱销、不断档。
在国家、地方和两大石油公司的协调一致、紧密配合下,到4月下旬,局部地区柴油供应紧张情况一直没有出现。市场分析人士认为,今年柴油供应紧张状况之所以得以有效缓解,除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交通运输和工矿企业用油需求不旺,资源比较充裕,保供坚强有力外,天气转暖时间推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夏季用油高峰的到来,各方面对可能出现的市场供应紧张状况仍不可掉以轻心。4月是年内炼厂检修高峰期,预计国内炼厂开工率下滑至78%左右。届时,柴油供应势必趋紧。为防止可能出现的柴油供应紧张状况再次袭来,各方面要提早布局,做好应急预案,力争全年柴油稳定供应,不出现极端供求紧张状况。
四、成品油价格适当上调有利于炼油企业扭转亏损,因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带来的成本压力也将得到有效缓解
近年来,由于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国内炼油企业亏损几乎成为一种常态。以中石油为例,2011年炼油业务全年累计亏损折合人民币618亿元,成为拖累企业效益提高的最大因素。
进入2012年,国际原油价格持续高位震荡,涨势强劲,国内炼油成本压力与日俱增。而成品油价格继续沿袭2009年定价机制规定的操作方式,眼看着国际原油价格涨幅由4%扩大到10%,却不能及时作出调整。为减轻炼油企业因原油价格高企带来的成本压力,两大石油公司采取内部政策调整和超产奖励等办法措施,尽最大努力调动炼油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到2月8日国家规定的连续22个工作日成品油调价窗口打开时,国内汽柴油价格换算成原油价格已达每桶92美元,而当时的国际原油价格已经每桶100美元以上。虽然调整后的汽柴油零售价和出厂价每吨提高300元,对缓解炼油企业成本压力产生了一定作用,但由此带来的收益空间,很快就被继续大幅攀升的国际油价覆盖殆尽。
进入3月,国际原油价格继续大幅上涨,在每桶120美元以上高位震荡,国内成品油价格仍按规定,不能及时作出调整,导致两大石油公司下属炼油企业和地方民营炼厂都陷入不同程度的亏损之中。造成石油加工业特别是炼油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是来料加工原油采购成本高于国内成品油价格,而且这种状况自成品油定价机制确立之初就已经存在。由于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原油价格调整不同步,尚未与国际油价接轨,并且从一开始就存在每桶10美元甚至更高的价格差距,从而造成国内炼油行业连续多年出现亏损,进口原油比重越高的炼油企业,成本压力越大,亏损程度越高。
3月20日成品油价格调整,为炼油企业扭转亏损局面带来希望。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此次成品油价格上调很可能成为国内炼油企业经营向好的拐点。另外,此次成品油价格调整幅度比较大,表明国家在为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方案的推出铺路。此前国家发改委已多次表示,近期将择机推出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市场有理由相信,随着成品油定价新机制的推出,炼油企业因定价机制不合理带来的成本压力将得到有效缓解,炼油企业亏损将不再成为一种常态。
但市场分析人士同时也指出,由于成品油价格上调对炼油企业盈亏产生的影响存在时间上的滞后,因而此次成品油价格调整的效果以后才能显示出来,预计一季度国内炼油企业亏损仍然较大。
五、石油对外贸易持续活跃,库存需求型原油进口大幅增长,天然气进口增势强劲,石油战略储备建设加速
进入2012年,我国石油对外贸易持续活跃。海关总署提供的数据显示,1月份至3月份,累计进口原油7060万吨,同比增长11.3%,进口量首次突破7000万吨,增幅远高于2011年全年6%的进口增长率,为单季度历史最高纪录。一季度原油进口均价为每桶112.01,仅次于2008年三季度原油价格水平。
业内专家据此分析指出,2012年一季度,我国新增炼油能力约3%,与2011年增幅相当,远低于过去五年11%至12%的年均增幅,原油进口大幅增长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库存需求型增长,而非消费需求型增长。中国在地缘政治动荡时期加大原油进口,并不代表国内实际石油消费量的增加。实际上,去年早些时候,中国就已开始在海外寻找新的石油进口渠道和贸易伙伴,并于去年四季度开始,加大了从周边国家市场购买石油的力度。这一方面表明,中国加快了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力度,以平抑石油进口风险;一方面也表明,中国对持续动荡的世界石油市场前景的担忧。在地缘政治事件频发,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的背景下,中国加大原油进口,考虑更多的是保障国家能源和石油安全的长远需要,而非眼前的实际石油消费需求。
国际能源署的最新月报显示,中国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可动用满足国内需求的原油储备普遍比较少。近几个月来,随着一大批新的原油储备设施陆续建成投入使用,中国加大了原油收储力度。今年晚些时候到明年初,中国还会有更多的石油储备设施建成投入运行,一季度原油进口增长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据统计,1月份至3月份,国内累计进口成品油1080万吨,同比下降2.1%,其中3月份进口成品油392万吨,同比增长1.03%,与2月份数据基本持平。
海关总署提供的数据显示,随着国内天然气消费的进一步快速增长,一季度天然气进口增势强劲,累计进口天然气94.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2.2%,进口天然气已占到国内消费总量的22.6%,比重提高6.3个百分点。但市场分析人士同时指出,在天然气进口强劲增长的同时,国内天然气销售却处于严重的亏损状态,由于国内天然气价格与国际天然气价格严重背离,进口越多,亏损越大,一季度仅中石油天然气板块业务亏损就达102亿元。
六、石油石化产品销售收入呈上升态势,销售利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延续低位盘整态势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一季度受经济增速回落、产业结构调整及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国内石油需求有所减弱,石油和天然气及精炼石油产品制造业经济增长出现放缓趋势,进出口总额、税金总额、产品销售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经济指标同比增速均较上季度有所回落。表明影响石油石化产业经济运行的外部因素趋于复杂,面临结构调整带来的下行压力,产业内在增长动能有所调减。
经初步季节调整,一季度我国石油石化产品销售收入为12215.9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较上季度回落7.1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1.3%。虽然石油石化产业产品销售收入绝对量呈震荡上升态势,但同比增速已连续3个季度回落,目前处于历史平均值以下。结合生产指标来看,石油石化产品销售收入增长放缓与生产增长水平的运行方向保持一致,表明市场需求持续降温。今年年初以来,国内成品油价格屡创新高,对市场需求形成了一定压力,油品市场成交氛围趋于低迷。
经初步季节调整,一季度,石油产业利润总额为1042.7亿元,同比下降18.5%;环比增长35.7%。受国内经济增速回落影响,成品油市场成交量持续下滑,市场热度回落,导致石油石化产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速持续回落。另外,今年一季度,受益于国际油价持续上涨以及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的推动,石油石化产业利润总额较去年四季度出现明显增加,其中炼化企业的赢利状况也趋于改善,受此影响,利润总额同比增速的回落态势趋于稳定。
经初步季节调整,一季度石油石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速由上季度的增长7.1%转为本季度的下降0.6%,环比下降77.3%。从趋势上看,石油石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率延续了低位盘整态势。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5.5%。一季度石油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依然良好,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8.1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