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各国际车企在最近发布的战略规划中,也对中国市场“特别关注”。未来几年,各车企对争夺各个细分市场份额、巩固自身品牌效应、提高既得利益的战争将愈演愈烈。为了更好地把握国际车企在华的发展趋势,慧聪研究从产能、产品、渠道、新能源四个方面剖析国际车企的战略布局。
产能扩张,中西部区域成重点
产能是本土化扩张的保证。为应对不断增长的市场,各国际车企陆续扩张建厂。如北京现代第三工厂将于下半年投产;长安福特计划在杭州投资建新工厂等,连番动作无不显示在中国生产规模的扩张。据统计,根据各车企的发展战略,到2016年中国的汽车产能将达到4000万辆/年,其中国际品牌将占到大多数。
其次,中西部地区成为各车企布局的重点。根据中国十二五规划,中西部地区将是经济增长的重点区域,很多车企的产能布局也充分体现了对西部城市的辐射。大众投建新疆工厂、通用基地落户武汉、福特扩张重庆产能等,一方面迎合了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一方面也使各大车企完善在华的整体区域布局。
点面结合,拓展各细分市场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点面结合地抢占各细分市场就显得至关重要。从广度上,近期各车企都在不断完善自己的产品线,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及品牌优势。据大众集团在北京召开的会议中所颁布的规划,至2015年,大众将有75款车型在华销售,产品线涵盖轿车、SUV、MPV等各细分市场。
同时,针对重点市场,各国际车企不断推出新品以抢占细分市场份额。近两年SUV市场的抢眼表现吸引了国际车企的关注,在刚结束不久的北京国际车展上,展出或上市的SUV车型有26款,其中不乏国际品牌车型。兰博基尼的SUV概念车“Urus”,把北京选做了全球首发地;福特翼虎SUV也会在未来国产。
另外,各车企在豪华车市场的布局也在提速。近几年中国豪华车市场的飞速增长出人意料,国际车企除不断引进豪华车型外,更是将豪华车国产化提上日程。凯迪拉克将单独建厂实现国产;华晨和宝马增加铁西工厂投资至15亿欧元,使华晨宝马产能达40万。豪华车国产不仅显示了国际品牌对中国车主购买力的认可,也成为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渠道下沉,多模式布局二三四线城市
渠道决定了销量。中国的汽车购买力呈阶梯式释放,一线城市已趋于饱和,未来的销量增长点将转移到二三四线城市。国际车企自然也意识到布局二三四线城市的重要性,纷纷加紧建设二三四线网点。奥迪今年计划在24个二三线城市新增销售网点;一汽丰田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布局二三线,甚至四五六线网点。尽管目前二三四线城市的销量还不尽人意,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应对未来市场放量,提前跑马圈地布局渠道是必要的。
同时,各车企也看到仅靠复制一线城市的渠道模式是行不通的,针对二三四线城市特点,为了平衡风险降低损失,各车企采取了不同模式的布局方式,如在县级城市投放3-4家微型店、将自家车和其他品牌放在一起、增加卫星店等等。
提速新能源
中国的能源、环境问题越来越凸显,这催生了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前景的利好。各国际车企自然不会忽视这样的发展机遇,在自主品牌企望在新能源市场抢占先机的时候,各国际车企纷纷提速,陆续发布了自己的新能源战略。宝马的绿色电动车子品牌宝马i明年将有一款纯电动车宝马i3在中国同步上市;奔驰也将与比亚迪共同打造一款全新的电动车,计划2013年推出。预计到2013年,国内电动车市场将实现“百家争鸣”。
慧聪研究认为公众目前对于新能源汽车仍呈观望态势,加之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正陷入信任危机,所以技术实力雄厚的国际车企进入并打开新能源市场的可能是很大的。但目前各车企均看好这一市场,宝马、奔驰、通用、大众、日产等陆续发布新能源战略,未来谁会是赢家,仍要拭目以待。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各国际车企为了抢占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都做足了功课,从产能、产品、渠道、新能源等方面均做了充分的准备。慧聪研究认为,未来几年,国际车企随着汽车市场的稳步增长,将进一步结构调整和优化。对于大众来说,未来购车会面临更多的选择,成本也会随之降低,但对于自主品牌来说,竞争将更加激烈,不断提升自主研发及创新能力、发掘有潜力的细分市场、探寻新的发展模式是刻不容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