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稳增长的基调下,近期以来,多个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相继获得国家批复。
《第一财经日报》采访的专家指出,这些规划是对地方投资冲动的引导,但不太可能提供太多的优惠政策,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应该更多考虑经济的内生增长机制,如果当前仍然摆脱不了站在“供给端”进行经济刺激的思维惯性,产能过剩的恶性循环仍可能继续。
地方规划频繁获批
据《证券时报》报道,国务院近日已经正式批准了《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继山东、浙江、广东成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浙江舟山成为海洋经济新区之后,海洋大省福建也正式跻身国家海洋战略的快车道。按照计划,2013年全面启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2015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7300亿元。
9月17日,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国家发改委发布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复,原则同意《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该地区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6000亿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50亿元以上。
9月12日开幕的中国(宁夏)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透露出的信息显示,国务院已经批准在宁夏建立内陆开放型试验区,并批准建立银川综合保税区。这是全国第一个内陆开放型试验区规划。
相比之下,近一个月内获批的两个国家级新区更为引人关注。此前8月底,兰州新区获得国家批复,成为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明确了四大战略定位:西部的重要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对外开放的战略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
9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南沙新区成为第六个国家级新区。当地学者对本报表示,南沙新区作为华南新区唯一一个国家级新区,其定位与浦东、滨海一样都是世界级国际性的定位。
“南沙新区是粤港澳合作的一个平台,涉及到香港澳门的发展和国家整体的布局问题,国务院批复南沙新区规划,对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促进南沙新区的发展有好处。”广东省政府参事、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鸿宇教授向记者表示。
广东省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彭澎说,目前情形有点类似2009年金融危机后一大堆区域规划、产业规划出炉的情况,这也是引导地方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方向。他指出,投资者更看重的是区域的整体环境和潜在投资价值,目前地方规划已经没有太多的优惠政策可言,而是通过引导产业集群来发展。
彭澎分析,地方经济规划一定要有自身的特色,要跟地域特点结合起来,国家在批复规划的时候也充分考虑了地方的特点,“这也是为了引导地方的投资冲动走向一个合理的方向,因为对地方来说,你不让他投资是不可能的。”彭澎说,中国经济发展要同时解决总量增长和结构性风险问题,前者靠投资来拉动,后者则靠区域规划等举措朝着结构优化、与当地比较优势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这也是避免地方乱投资的一个比较好的方式。”
“这些新的经济规划批复下来,对实质性的政策支持不能寄予太高指望。因为"开路条"不一定给"路费"。”陈鸿宇说,地方很希望通过这样的平台来带动投资和经济增长,这也是通过非均衡发展思路来解决均衡发展的问题,“但还是要从本地出发,要分步实施,有多少资源做多少事情。不要规划得太大,远景很宏伟,到最后做不了。”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