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对2012年说再见,预计2012年乘用车增速在7%左右,与GDP增速应该大致相当,未来10年可能都会在5%到10%之间波动,从产业发展规律看,过去10年中国汽车产业平均增幅达到25%以上,第二个10年增幅减半是必然的。经历了2011和2012年的增幅回落,多数车企都无法完成当年的销量目标,相信2013年各车企都不会再寄望20%以上的增长速度,与整个产业荣辱与共应该成为共识,优秀的车企每年10%左右的增速应该是理性的,这样的产销目标会让经销商和厂商的关系更和谐。
回顾2012年,我们留下了不少遗憾——
2012年,整个世界在谈“大数据”的时候,中国汽车产业连公开的可信产销数据、上牌数据都没有,一些产业的细节数据更无从获取,各国咨询公司在中国的主要业务是向汽车厂商提供它们自己的产销数据分析报告。各路媒体的评论不得不陷入空谈,无数据可信,如何对产业有理性认识呢?
2012年,整个世界的全球化都在倒退,作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中国在独立支撑全球化。但遗憾的是,作为全球新车产销第一大国,中国几乎对全球所有汽车厂商敞开了大门,但中国的本土汽车品牌却只能去亚非拉等非主流汽车市场谋生。2012年的我们汽车出口实现了100万辆的产业里程碑,我们的很多自主品牌都在亚非拉国家建立了汽车组装厂,但就品牌层面,中国仍然没有诞生真正意义的跨国车企。我们必须在本土完成对跨国品牌市场份额的赶超才有可能完成从输出产品的本土车企,向输出知识产权的跨国车企转型。
2012年, 我们期待多年的“召回条例”总算通过,2013年新召回条例实施后,会把首张“巨额”罚单发给谁?这不得而知,希望这个条例的诞生是对自主品牌提升品质的督促,更是对跨国品牌肆意放松产品品质管理的警戒。召回解决的是产品共性问题,但见诸报端的各种汽车产品质量问题其实是产品个性质量问题,“三包”才有助于这些个性质量问题的解决,但我们期待多年的三包2012年并没有如期成为部门条例。
2012年,政府公布了十二五节能和新能源车规划,到2015年累计新能源车产销要达到50万辆,这已经是比此前的计划缩了水,但以2012年开局之年的情况看,未来3年新能源车要达到规划要求仍然充满压力。至少2012年我们没看到新能源车的研发和产销模式、政策有实质变化。有规划而无行动,这是新能源车裹步不前的关键。
2012年,汽车流通产业哀鸿遍野,实施多年的品牌管理办法被流通产业诟病不断,政府提出要扶持几家年产值千亿的汽车流通企业,扶植更多百亿级的汽车流通企业。就规模而言,目前距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的企业确实有,但它们并不强大。2012年我们看到的是外资撤离汽车流通领域,本土资本面临巨大的压力的现实。中国的汽车流通产业在管理水平和资本运作能力上还处于探索期,如果政府不从经销商和厂商关系层面给汽车流通企业公平的发展环境,这种千亿和百亿的规划就只能是空谈。
2012年,广州限牌采取了北京和上海的折中模式,市民的反对声显著低于北京和上海,12月底环保部门发布了十二五的环保规划,按照这个规划,未来可能采取机动车总量控制的地级城市多达200多个。如果这些城市都仿照广州采取限牌措施,这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打击,尤其是对自主品牌的打击将是致命的。但如果不限制总量,如何解决不断增长的汽车尾气排放?新能源车无法破局的情况下,机动车总量继续增加要的是公众和百姓的命,是产业的命重要还是百姓的命重要?这需要我们在2012年采取更有智慧的改革措施。
正因为有上面这些林林总总的遗憾,我们才能看到2013年汽车产业变革的希望——
2013年,我们希望政府能够从领导人个人信息公开开始,鼓励产业信息公开,具体到汽车产业,应立法要交管、公安等部门向全社会公开不涉及个人隐私的流通、车辆上牌数等产业信息,鼓励保险公司、车企公开涉及车辆安全的消费和技术信息。在整个世界都在利用“大数据”发掘新需求的情况下,如果中国的汽车产业仍然停留在小数据、无数据甚至假数据的时代,我们与全球汽车产业的差距将越来越大,跨国车企靠向中够输入知识产权牟利的利润率会越来越高。
2013年,我们希望三包不再难产,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道义要求应该高于经济发展速度,百姓的消费满意度和幸福指数应该比GDP重要。三包的确会给自主车企带来压力,但这些可以通过政府隐形补贴的方式回馈给那些积极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附加值的自主车企,让那些仍然沉迷于生产低品质低价格车型牟利的自主车企因为三包的法规限制能够迅速行动起来,这是中国自主车企做强做大的前提。
2013年,我们希望新能源车产业规划能够打破地方保护主义,让真正在做新能源车的企业能够合理盈利,这是产业化的必由之路。我们更希望各地政府放弃借助限购限行来缓解拥堵,多考虑信息公开,多考虑市民出行模式的引导,多考虑用新能源公共交通来协调环保、拥堵和市民提高生活品质的矛盾。
2013年,我们希望实施多年的汽车销售品牌管理办法能够适时修订,通过制定有利于本土汽车流通产业发展的政策,鼓励本土流通企业做强做大,利用中国的流通车企规模优势,实现对发达国家汽车流通领域的渗透。我们还希望汽车的售后服务能够打破主要借助配件垄断牟利的顽疾,允许合法的授权汽车配件自由流通,提高车主的消费自由度,降低养成成本。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我们仍应保持乐观,这有政府提出的加速城镇化改革做保障,有中国不断提高的居民收入做保障,更有中国人追求更美好生活的中国梦做保障。 2013年,对于汽车产业多年来存在的痼疾,我们应保持攻坚克难的信心,用创新来扭转现状。唯有不断创新,中国汽车产业、中国的本土品牌才有美好未来——祝中国汽车、祝本土品牌新年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