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中日韩自贸区首轮谈判在韩国首尔落下帷幕。《经济参考报》记者从中国商务部获悉,在为期三天的首轮谈判中,三方讨论了自贸区的机制安排、谈判领域及谈判方式等议题。三方商定将在2013年举行三轮谈判,后两轮谈判将分别在中国和日本举行。
专家表示,首轮谈判的开启释放了积极的信号,但中日韩自贸区的谈判注定将是一场复杂的、持久的谈判。除了涉及到敏感部门、贸易投资壁垒的难题之外,日韩的多面下注给中日韩自贸谈判带来新的变数。
重大进展
首轮谈判落下帷幕 年内还将迎来两轮谈判
此次在韩国举行的首轮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是自10年前三国领导人倡议启动三国自贸区联合研究以来,取得的一个重大进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张季风对记者说,中日韩自贸区研究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了,在目前一个非常复杂、非常艰苦的逆境当中能够启动谈判,这件事本身的意义非常重大。
“无疑,首轮谈判的开启释放了积极的信号。”商务部研究院院长霍建国对记者说,我认为第一轮贵在启动,因为在当前的环境之下可以坐到一起谈判已经是成功的一半了。
不过,这也仅仅是一个开始。中日韩自贸区的谈判注定将是一场复杂的、持久的谈判。霍建国说,中日韩之间各自有一些矛盾焦点。例如日本的农产品,韩国的农产品和工业品,中国的化纤、电子产品。所以谈判将是复杂的、艰难的,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目前三方的积极性比较高,经济发展等问题导致三方的矛盾处于交织的状态,大家都希望通过自贸区的谈判来平衡和缓解各自之间的关系。
总体来看,目前三方还是本着比较积极、务实的态度来推动自贸区谈判。不过要想取得突破,还需要三方均做出努力。霍建国说,“当然如果真想谈成还需要做一些分离的处理,就是说把比较艰难的问题放到一边,大家先把一般的服务贸易、投资等做一个大致的安排。有可能把敏感问题先搁置一下,可以收获的先收获一下。”
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院长蔡旭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指出,首轮谈判可能会成功讨论确立未来的方向,但是无疑中日韩自贸区的谈判未来还需要很长时间。即使是基本的方向问题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讨论,在后期触及到更加深层次问题的谈判,则会需要更长的时间。“也不排除一种可能,就是在短期内达成一致的可能,但那将会是很低层面的合作,我不希望是这样的结果。”
张季风则认为,自贸区协定虽然是围绕经济贸易问题展开,但因为是基于主权之间的合作,因此,三国的政治关系是首要的影响因素,其次还有区域外大国的干扰。就目前的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而言,可能更多地取决于中日关系的走向。他表示,今年5月份的中日韩首脑会谈非常值得关注。
利益需求
日韩多面下注为谈判增添新变数
现在中日韩三国围坐谈判桌,但外在因素已微妙变化:过去几年,日本都对加入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摇摆不定,而如今日本已决定加入TPP谈判。此外,欧盟和日本于25日正式启动自由贸易协议谈判。
另一方面,韩国此前不加入T PP的决定似乎也发生了动摇。蔡旭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就目前而言,韩国还没有太大的动力加入T PP,因为韩国已经和TPP成员国中的绝大多数建立了自贸区,并且也已经启动了其他的TPP成员国的自贸区谈判。可以说,韩国的自贸安排已经覆盖了TPP所有的成员国。
“但是问题在于,既然日本已经宣布加入T PP,我们将不得不重新考量我们的处境,因为韩国和日本的产品在全球市场上是非常具有竞争性和替代性的,如果韩国被排除在TPP之外,那么韩国的产品就会在全球市场上受到损失,所以说,我们现在会更加深入、更加认真地研究是否加入T PP,从战略层面上去考虑。”蔡旭说。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宋泓对记者表示,日本加入TPP,韩国也在考虑加入T PP,这些增加了新的风险,会使得中日韩自贸区谈成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宋泓认为,日韩很有可能会在谈判中提高对中国的要求,比如说让中国做出进一步减让。
日本媒体认为,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的进程会受到TPP等其他自贸谈判的影响。日本《产经新闻》称,日本在TPP谈判中能多大程度开放市场,将是日、欧、美、东亚整体自贸谈判的关键之一。
张季风分析,日本的战略布局是多面下注,参加每一个自贸区谈判都有不同的利益需求。具体而言,日本加入TPP主要是出于安全、政治的角度,以使日美同盟更加稳固。经济方面的影响则是中性的,因为日本汽车和电子产业获益的同时,农产品和医疗等方面则是不利的。事实上,不管是美国还是欧盟,与日本的经贸往来虽然具有较大的规模,但基本上是零增长的状态,已经很难再突破。日本经济未来希望在亚洲,事实上,中日韩自贸区给日本带来的经济效益应该更大。
“就中日韩自贸区和中韩自贸区而言,我认为中韩双边的自贸区是最为重要的。”蔡旭说,韩国在推进自贸区方面非常积极主动,如果中韩自贸区和中日韩自贸区达成,那么韩国就已经和全球所有主要经济体都签署了自贸区协定。
统筹安排
我国应积极构建自贸区战略和开放格局
专家表示,从全球范围来看,在多哈进程受阻的背景下,发达国家构建自贸区的区域一体化战略在提速。与一些发达国家主导的自贸区相比,中国参与的自贸区在开放领域、自由化程度、经济规模等方面具有一定局限性,贸易创造效应和便利化成果相对有限、自贸区建设进展落后于周边主要国家。尤其是在美国主导的T PP正式谈判启动、中国暂时难以参与其中的条件下,中国面临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
霍建国表示,在目前多边体制充满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在整体的对外开放的布局之中也应该把自贸区作为一个重点,有一个统筹的安排和战略的考虑。但自贸区的建设涉及到国内同步的改革和开放的安排,核心目的是要通过自贸区的突破来带动国内的经济发展以及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
现在来看,霍建国认为,中国正在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强调开放的空间、格局、领域的扩大提高。在整体布局上,以东盟、上海合作组织、金砖、非洲这四个区域作为基本的依托,同时进一步推进中日韩、中韩、中欧的合作,加快形成东北亚的合作态势,这有可能是下一步重点开拓的领域。此外,维持和美国的双边经贸合作关系。
宋泓表示,多边经贸合作依然是个重要选项,此外,也要稳步推进自贸区的战略。必要时可以考虑中日韩自贸区扩大至俄罗斯、亚洲地区其他国家等。不过宋泓也表示,“开放进程要与能力相适应,也没有必要因为T PP而感到过大压力,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