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在攀钢钒轨梁厂火热的万能生产线现场,谈起轧制道岔轨的感受,WN7号操作台操作工刘军如数家珍。
他告诉笔者,与往年相比,今年轧道岔轨变化太大了。“过去一轧道岔轨就会因扭转、翘头、刮伤、轧疤等问题,需要轧制2至3支钢才能全线打通。同时,因导卫质量造成的刮伤问题还要停轧调导卫,轧轧停停,不仅影响班产量,还很影响工作心情。所以,一听到要轧道岔轨,犹如‘谈虎色变’。而现在轧制道岔轨就不同了,轧制过程中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每次开轧,第一支钢就能顺利通过轧制线。”
刘军的现场操作感受,来自于近年来轨梁厂通过对标,大力开展道岔轨产能挖潜,提高轧线顺行度。
钢轨是攀钢的效益品种,能否按照合同放量生产,是集团公司上下重点关注的课题。而道岔轨,又是钢轨系列中的难轧品种和重点效益品种,提高其轧制效率,对于集团公司扭亏增效的意义不言而喻。
2012年底,板材等钢材的市场价格开始下滑,形势异常严峻。可喜的是,钢轨市场形势仍然保持良好。为不断提高钢轨效益,攀钢钒轨梁厂坚持通过对标挖潜做精做大钢轨。
为提高钢轨产能,该厂对百米定尺系列轨、余热淬火系列轨、道岔系列轨等品种深入挖潜。特别是针对道岔轨在生产过程中扭转难以控制,规格控制难度大,中间轧废多、班产低、成材率低,困扰产能释放这一难题,把找好标杆,向先进同行学习,作为突破道岔轨生产“困局”的一把钥匙。
2013年初,轨梁厂生技室主任王文春与同事一道,踏上了向国内生产同行对标“取经”的行程。
但是,对当时的行为,该厂有的人并不怎么理解:“攀钢是国内第一家开发生产高速道岔轨的企业,也是品种最齐全、最早实行淬火工艺的道岔轨生产厂家,我们已经很先进了,还有必要与别人对标吗?”
“不是所有的环节都是最好的,要让我们的拳头产品始终站在开发生产的前列,就必须虚心向竞争对手学习!”不论是攀钢钒还是轨梁厂的领导,都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对标的过程是艰难曲折的,“但至少别人某一个环节、一个细节甚至是一些理念,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王文春对此感触很深。
通过对标,王文春他们发现,其它厂生产道岔轨的导卫控制模式确有值得借鉴的地方。轨梁厂结合自己的生产实际,对孔型系统加以优化,努力再挖潜。
道岔轨的轧制难度很大,主要是其断面形状不对称,有的是轨头不对称,有的是底部不对称,有的还是头和底都不对称。不对称就导致孔型变形不均,扭转加剧,弯曲控制难。表现在开轧调出钢时间长、轧废多、班产低,成材率、合格率等指标上不去。要攻克这一难题,除了与别人对标,也要与自己对标。
以前,该厂每个班只能生产80至90支道岔轨。为了提高班产,优化质量指标,该厂领导、工程技术人员与现场职工一起跟班作业,收集了大量数据,找差距、找差异,再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工艺改进措施。每一次质量问题的解决,每一个数据的优化,都凝集着他们的心血。如今,班产量已提高到130多支。
前进中也有挫折。2013年11月,针对用户提出的个性化需求,轨梁厂首席工程师团队成员对道岔轨工艺进行改进。但轧制过程中又暴露出新的问题,从调整上无法解决,只得启动预案切换品种。这种情况在工艺优化后一般很少出现,王代文、冯伟等首席工程师团队成员陷入了沉思。为了尽快解决问题,他们将这批道岔轨的各项工艺参数收集回来后,迅速组织团队成员总结经验教训,从孔型、导卫等全方位查找问题,通过优化工艺、提高导卫精度等全方位攻关,道岔轨规格、表面质量、折叠、轧疤等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
今年一季度,轨梁厂道岔轨的成材率、合格率均比对标前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
一轧就顺的良好效果,让轨梁厂二轧作业区准备白班班长何燕感受真切。他说,现在不仅大型生产工具的准备更规范、导卫精度越来越高了,而且更精细化了,也顺得多了。“3月份,万能线轧制道岔轨才轧废1支。我都有点不敢相信,因为在过去轧一个批次就要废掉6至8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