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陷入低迷的国内光伏产业,正逐渐走出最寒冷的“冬天”。
工信部日前发布“上半年光伏产业运行情况”显示,我国光伏产业可能出现跳跃式增长,形成震荡发展曲线。今年下半年太阳能面板需求有望增加约29%,早先面板供大于求局面将出现逆转。
新趋向接二连三。近期,国内光伏行业两大巨头—常州天合与英利绿色能源,争夺目前国内单体最大光伏电站“云南省建水县30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有业内人士认为,其可能对整个行业未来发展方向有风向标意义。
在市场转好中赢得喘息时机,从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寻找突破,从单纯制造商逐渐向资源供应商转变,可能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国内光伏行业巨头们“逆转”行情的最有利武器。
震荡中反弹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底,我国在产多晶硅企业由去年初的7家增至16家,多家骨干电池企业扭亏为盈,部分重点企业实现连续盈利。同时,我国光伏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外贸形势逐步回升,据初步统计,上半年我国光伏制造业总产值超过1500亿元。
虽然美国“双反”调查与欧洲“反规避”调查并未停歇,但全球光伏行业整体的复苏,仍然为低潮中的国内光伏企业,赢得了一轮过剩产能洗礼后的喘息。
行业专家介绍,曾占据全国光伏产业产值半壁江山的江苏,2013年上半年省内千家光伏制造企业的半数以上处于停产状态。如今,“行业的整合虽然还在继续,但整体向好的趋势已经出现。”浙江一家光伏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0.55元背后
修复期的中国光伏产业,随着国家一系列新政策的引导与推动,已开始出现诸多新发展方向。
近日,国内两大光伏巨头—常州天合与河北英利,争夺目前国内最大的单体光伏电站股权,“云南省建水县30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事件便是一例。
建设光伏电站,是近两年我国清洁能源发展鼓励的方向之一,但这一次的不同之处在于,这是国内首次国有企业向社会民营企业转让股权。两家企业不计成本的志在必得,更显示出国内光伏企业从制造商向资源提供商转变的雄心与迫切。
云南交易所公告显示,此次转让的出让方为云南冶金集团,转让其旗下三家企业90%的股权,而这三家企业,据原云冶集团董事长董英介绍,正是为建设这个光伏电站成立的。令人惊讶的是,三家公司90%的挂牌价合计1.465亿元,分摊后前期的投资成本即接近0.55元/瓦,这远远高出当下约0.2—0.3元/瓦的“市场价”。
对此,一家参与投标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即使成本再高,只要公正竞标,我们也志在必得。”据业内分析,光伏电站建成后,有望获得10%的年稳定收益率。
方向的转变
实际上,发展思路的转变早已引发光伏行业的转型。国内一家曾经亏损的光伏巨头晶科能源,凭借太阳能电站业务,近期刚刚拿到3家共2.25亿美元的投资,“豪掷”光伏电站。中国的光伏企业从最初饱受诟病的“两头在外”,到注重国内市场,再到发展成为全产业链式企业,已成趋势。
鼓励这一趋势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位国内电站投资界人士告诉记者:从政策来看,电网结算政策的推出,由原来的各地方或中央财政补贴,到按区域分类、设定统一的标杆电价,电网统一结算的方式,让光伏电站企业终于有了明晰的收入来源,投资收益有了确定性;在项目审批方面,原有的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审批,已经转向各个省发改委发放指标,极大加快了审批程序;同时,电网为光伏上网的配套设施也在逐步完善,有效解决了光伏电力上网的消纳问题。
但这位业内人士同时告诫,“光伏电站动辄数十亿元的资金投入,会使光伏行业内优劣分化更加剧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