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我国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公告称,鉴于此前对于韩美以及欧盟太阳能级多晶硅采取贸易救济措施后,我国加工贸易项下多晶硅进口出现激增,决定自9月1日起暂停多晶硅加工贸易进口业务。
这是继对美国、韩国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双反”后,我国的又一反制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或能堵上相关受贸易制裁对象继续向我国倾销的漏洞。
“但落后产能是任何贸易保护措施都保护不了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强调,“国内多晶硅产业只有实现技术突破,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不会受制于人,不被牵着鼻子走。”
加工贸易进口占主导
自去年以来,我国商务部先后对美国、韩国、德国多晶硅进行了反补贴、反倾销制裁,其中裁定“对美国进口多晶硅征收53.3%~57%反倾销税,对韩国进口多晶硅征收2.3%~48.7%反倾销税”,而与德国主要多晶硅出口企业瓦克化学达成了价格承诺协议。
但是,上述贸易救济措施并未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尤其是,通过加工贸易渠道进口的多晶硅正长驱直入国内市场。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的统计显示,加工贸易已成为多晶硅进口的主流方式:今年上半年,中国累计进口多晶硅45932吨,同比增加17.4%,其中通过加工贸易进口的数量达到了34068吨,占累计进口总量的74.2%;通过中国台湾转口贸易进口的数量则达到4765吨,占累计进口量的10.4%。这表明加工贸易和转口台湾已成为规避“双反”征税的两大主要途径。
以6月单月为例。当月,中国多晶硅进口量为9566吨,环比骤增37.7%,创多年来单月进口历史新高。其中通过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多晶硅7662吨,占比高达80.1%;其中从韩国、美国、德国三国共进口多晶硅8570吨,占总进口量的89.6%;此外,美韩欧多晶硅通过台湾以加工贸易方式转口进入国内的多晶硅量为736吨,占总进口量的7.7%。———在业内看来,此前我国对国外多晶硅进口的“双反”制裁或形同虚设。
国外的多晶硅制造商通过加工贸易政策向国内出口多晶硅,已成为其规避关税、反倾销税的常规性手段。而这一情况如不及时加以遏制,未来通过加工贸易和转口贸易规避“双反”的行为还将更加猖獗。
自2012年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双反”制裁后,今年7月份,美国商务部又一次对中国输美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初裁,大陆光伏企业将被征收26.33%至165.04%的临时反倾销税。预计美国商务部将于2014年12月15日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终裁,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将于2015年1月29日做出行业损害调查终裁。
在某种程度上,商务部“暂停多晶硅加工贸易进口业务申请”被视为对美国通过不正当手段发起又一轮“双反”制裁的反制。
或是把双刃剑
此次商务部紧急“刹车”,暂停多晶硅加工贸易进口业务,其目的便在于封堵加工贸易的漏洞。由于在商务部此前公布的对美、韩的“双反”措施中,韩国最大的多晶硅企业OCI公司所获的税率仅为2.4%,其他多数公司的税率也集中在12.3%及以下,因此韩国企业通过一般贸易的方式缴税后,可继续卖货给中国客户,所以,业内的判断是,暂停加工贸易进口对韩欧影响比较有限。
“来自美国的多晶硅则将直接受到冲击,同时增加国内多晶硅需求量2万吨左右,国内多晶硅企业将真正从中受益。”硅业分会的内部人士表示。
随着“暂停措施”的出台以及年内国内电站市场的大幅启动,多晶硅供应端会比较紧张。由于进入中国的美国多晶硅产品将受阻,对国内多晶硅生产商如保利协鑫、特变电工、大全新能源、南玻A等会带来实质性利好。
对于“更加有利于保护国内多晶硅产业的发展”这一说法,孟宪淦持保留态度,“这是把双刃剑。如果能把加工贸易的漏洞堵上,短期内国内企业还能松口气,日子会好过一些,但长期看,这可能会保护落后,延缓国内企业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追求。”
他告诉记者说,目前国际市场上多晶硅的生产成本已经达到12~13美元每公斤,但国内市场的平均生产水平还在25~30美元,个别企业能达到17美元,而现在市场上的售价是20美元左右,“我们离具有竞争力还有很大差距。”
此外,他还提醒说,国外巨头已开始转移,在中国市场合资建厂等,以更低的成本、更好的质量来与我们竞争,这对本土企业又将是一大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在商务部的公告中,对暂停多晶硅加工贸易进口业务申请的时限并未作明确规定。也就是说,这只是临时措施,还是那句老话,多晶硅企业要长远发展,不被牵着鼻子走,关键还在于加强竞争力,实现鲤鱼跳龙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