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已经或准备“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来说,近期有一条报道值得关注。英国《金融时报》近日报道称,德国、法国和意大利正呼吁欧盟方面授予它们对中资高技术收购交易的否决权,并要求制定更严格的法规,以防止高技术企业尽数落入中国企业之手。
《金融时报》评论说:“中国企业在欧洲最敏感行业的投资正遭遇越来越大的贸易保护主义反弹。”但是就在报道刊发前几天,欧盟委员会贸易专员马姆斯特罗姆还表示,欧盟准备同中国一道对抗全球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
心情能够理解
“欧洲的心情可以理解。”无论是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部副主任姚铃还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副所长王朔,都对国际商报记者作出了这样的表态。
两人都认为,首先需要承认的是,近年来中国在欧洲市场投资和收并购的热情确实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而德法意作为欧元区最大的三个经济体,所感受到的“中企实力”更加深刻。
安永最近的调查显示,2016年,中国对德投资额从2015年的5.3亿美元升至126亿美元。其中,德国是最受中国投资者欢迎的欧洲投资地,2016年,中国企业在德发起了68笔收购交易。
其次需要正视的是,中企赴欧投资数量增加的同时,投资质量也在同步提升。机器人生产商库卡、传统灯具生产商欧司朗、芯片生产商爱思强等,不少都称得上是欧洲相关行业的领军企业。“大量领军企业在短时间内集中被中国企业发起收购,哪怕是欧洲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强国,也难免会感受到威胁。”王朔说。
据德新社引用德法意三国政府对欧盟委员会贸易专员塞西莉亚马姆斯特罗姆的信件内容显示,三国的主要诉求是: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应当拥有更多手段,有权审查个别收购案并在适当情况下否决它”。引发争议的是那些“不公平的交易……因为它们依赖国有资金或旨在有针对性地大规模收购重要技术”。
还需高层沟通
然而,可以理解并不代表立场正确。
姚铃指出,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之所以会向欧盟申请否决中企收购授权,与近年来欧洲大陆愈演愈烈的民粹主义思潮脱不开干系。
王朔也表示,收并购行为不像直接投资,民众能从中看到资本的进入和就业的增加,人们更倾向将收并购行为看作是外国资本在本土盈利,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那么中企需不需要担心呢?
姚铃认为,德法意申请否决中企收购授权需要欧盟层面的立法,立法过程不仅需要经过繁琐的程序,也需要获得欧盟成员的一致同意,所以在可预见的时间里,中企无需为此过多忧虑。
但王朔强调,长期而言,中企必须对赴欧投资收购提高警惕,关注欧盟层面统一推出投资审查机制的可能。不过总体而言,在应对欧洲部分国家日渐增长的警惕心时,中国企业自身所能做的工作并不多,更多还需要中欧两国高层来做工作。
王朔进一步指出,中欧高层可就此问题进行协商,比如加快推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使中欧投资有章可循,大力开拓中欧第三方合作,为双方资本寻求新出口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