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具备把符合低碳经济的“高成本”产品转变为让市场能够普遍接受、形成规模效应的低成本社会消费品的能力,而日本和韩国具有这方面“世界级”的研发和产品制造的技术优势。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可以将碳排放市场考虑进去,发展一个以亚洲企业为主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低碳经济关键看技术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下列方式都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选择。如改变生活方式,提倡低碳生活。这是最重要的。所有的碳排放最终都会归结到每个个体。其次,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石油、煤炭)的使用,例如太阳能、风能等。再者,改变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此外,还可以建立碳交易机制。当然,这是中间环节,不能减少碳排放,只是改变碳排放分布。这些方式中,最为重要的是前三者。而上述所有方式的根本问题仍然是提高科技水平。 国际社会关注的碳交易,仅仅是碳减排的一个工具,甚至可能是美国等发达国家配置金融资源的工具。 碳交易机制需长效 全球需要建立一个中长期的碳交易机制,没有这样一个机制,全球碳排放减少很难实现。目前来看,京都议定书协议对大规模减排效果不明显。 局部性的减排努力不能根本解决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近年来,二氧化碳排放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有加速增长趋势。美国所提议建立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办法是个方向。但是,根本问题是,究竟如何交易,交易定价以什么为基础,是以人均碳排放量为基础,还是以碳排放增量为基础。这关系到交易定价的偏向。根据增量定价,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受影响大,根据人均碳排放量定价,发达国家受影响大。 目前,解决二氧化碳排放问题,比较直接的说法是,既要控制总量,也必须关注增量。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是总量控制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则是增量控制。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谁都说服不了对方。 就国内而言,国内征收碳税有意义,但需要配合许多配套改革,比如能源价格改革,因为所有的税率都应反映在能源价格中。所以,目前推行碳税的时机还不成熟。 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所方面,在国家没有硬性规定企业实行碳减排的情况下,规模会很有限,较难发展。 中国目前能做的事情是节能,鼓励企业减排;发展清洁能源;在政策上引导人们采取少耗能的生活方式;制定产业长远规划等。 亚洲国家共抓主导权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要解决巨大的转型成本。 首先可以借助外力,比如在引进FDI时,更多的引入低碳企业,让外资企业承担一部分中国转型的费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转型带来的就业问题。 此外,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可以将碳排放市场考虑进去,可以发展起一个以亚洲企业为主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方面,我们有庞大的企业资源,另一方面,也不会丧失定价权,还能赢得市场优势。 低碳经济对中国既是挑战也是机会,这取决于亚洲国家能否抓住亚洲主导权。 中国具备把符合低碳经济的“高成本”产品转变为让市场能够普遍接受、形成规模效应的低成本社会消费品的能力,而日本和韩国具有这方面“世界级”的研发和产品制造的技术优势,如果不能够把上述各自的比较优势整合起来而靠自己目前的力量去与欧美比拼,结果还是有可能回到这场危机前的“被动”经济发展的“失衡”格局。 只要亚洲国家开诚布公地进行合作,中国就能够克服转型所带来的巨大成本,同时也能在低碳经济社会中分享到更多的财富效应,于是,这种财富效应在健全的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的安排下,一定能够带来全社会整体的实际购买力的提高,而不是贫富两极分化的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