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副行长胡晓炼昨日再度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发表文章,她指出,劳动力价格、资源能源价格和环境代价的变化总体来说是上升趋势,在这一背景下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两者既相互替代,又有互补性,可并行不悖。
要素价格调整与汇率变动
并行不悖
胡晓炼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为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要求,需要扩内需,减少经济增长对净出口的过度依赖。进一步改革汇率形成机制和合理调整广义生产要素价格,都有利于上述目标的实现。
“同时适度调整劳动工资和浮动人民币汇率,比单纯大幅提高劳动工资更平稳,有助于保障工资水平的提高与劳动生产率和企业效率的提高相匹配。特别是在面临物价上涨压力情况下,如果汇率不动而任工资、物价过快上涨,将强化通胀预期,增加消费、投资的不确定性,并使普通劳动者面临更大的通胀风险。”胡晓炼称。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对记者接着表示,该文章纠正了过去存在的一种误解,认为国内要素价格改革就是涨价,它和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抑制作用一致,但相比之下提高要素价格对中国更有利,所以应更多地推进要素价格改革。但要素价格调整是不能替代汇率升值的。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斌表示,汇率跟生产要素价格本身相互联系。若汇率扭曲严重,那么生产要素价格也很难调整到合理水平。劳动力价格和资本价格是最大的两个要素价格,如果汇率被低估,会造成劳动力价格很低,导致资本价格更高,这不利于收入分配和扩大内需。
生产要素价格调整为
汇改创造宽松环境
胡晓炼表示,要素价格调整与汇率变动在频率、灵活性、作用机制、影响范围等方面有所不同。
她指出,广义生产要素价格频繁操作的难度较大。而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下,人民币汇率可升可贬,根据经济形势和国际收支状况灵活动态变化。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弹性较强,可涨可跌,而生产要素价格具有一定刚性。
此外,如果人民币汇率在市场供求作用下有所升值,将直接降低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且通过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减少基础货币被动投放,减少通胀压力。
“生产要素价格调整与汇率机制改革可更好地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胡晓炼表示,一方面,进一步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有利于为生产要素价格改革创造稳定的低通胀环境,而不会妨碍广义生产要素价格调整。
另一方面,生产要素价格调整,有利于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粗放性经济增长和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出口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对市场价格波动的应变力和承受力,还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少短期资本流入和国际社会压力,为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创造更宽松的环境。
鲁政委则指出,生产要素价格中劳动力价格有向下刚性,因此不应以行政方式抬高要素价格,而是以市场原则推进要素价格改革。如果要素价格不是市场决定的均衡价格,人民币贸然升值也可能导致升值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