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7亿吨,这是中国国内已经探明可规划利用的铁矿石矿区所拥有的资源储量,这个规模是2010年中国钢铁行业铁矿石总需求量的近20倍。
拥有如此多的铁矿石储量的中国钢铁行业,为何还要频繁遭受海外铁矿石垄断的痛苦?而且又不断上演海外不计代价的疯狂找矿的一幕?
本报从相关行业协会获得的数据或许更能突显上述矛盾。自2005年至今,中国包括武钢、首钢、中钢、重钢等在内的大中型钢铁公司在海外投资参股矿山数量达到27个,这些海外矿山预计每年为中国形成的铁矿石权益矿达到1.5亿吨。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最近几年中国建成的矿山数量仅为15个,产能9850万吨。
事实上,随着国际铁矿石价格的不断走高,国内铁矿也已经成为钢铁企业争夺的战场之一,不过钢厂在国内找矿的势头不仅没有走出去强劲,也鲜有成功案例。中国大约一半以上的矿山都被一些从事矿业投资和开采的民营企业和投资客们揽入怀中。就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悄然形成:国内矿山正在远离钢厂。
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顾问、中化工程党委副书记邹健说,上述局面的形成不仅是历史造成的,而且也与国内矿山开发的体制有很大关系。目前国家财政找矿的局面迫切需要改变,中国应该推动建立“矿业板”风险投资体系,这是铁矿石金融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地方保护令钢厂却步
2002年铁矿石涨价潮开始之前,钢铁企业自有矿山的国产矿比例大约在80%左右。
事实上,当时国内矿山生存状况非常很难。而一些钢铁企业也把矿山公司当成了包袱进行剥离,国内矿山的开采一度无人问津。但是随着中国加入铁矿石谈判之后,价格一路攀升,醒来的钢厂开始向国内矿山回流。而此时,留给钢厂的机会已经很少。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武钢就在全国各地找资源,但至今为止,武钢在湖北省之外得到落实的资源基本上没有几处。最近一个失败的例子是安徽霍邱铁矿,武钢为此曾努力多年,最终却被南钢拿下。
即便是南钢也并没有全部拿下这个区域的整体铁矿石,霍邱铁矿的大部分被当地政府配置给了马钢集团,而这种配置是有条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