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东麓,河北涉县境内,有一块天津“飞地”,从42年前开始,建设者们在这块“飞地”上艰苦创业,把一座荒山秃岭建成十里钢城。国庆前夕,本报记者来到这座钢铁之城,蹲点调研,全方位体验“绿色钢铁”的出炉——
我们走进依山而建的天铁热轧板有限公司,这个2007年8月全线建成投产的现代化工厂花红草绿,绿树成荫,清幽静谧,全没有想象中灰尘拂面的脏乱和噪音刺耳的嘈杂。
“1994年天铁建成炼钢厂,结束有铁无钢历史;热轧板公司的建成,结束了有一般钢材无高档产品的历史。”接待我们的热轧板公司党群工作部部长周位翔介绍,“目前热轧板公司具备了年产钢和板卷380万吨的能力,能够生产普碳钢、冷轧基料、汽车用钢、管线钢、专用钢材等五大类50多个品种,上百个规格。”
一边听着周部长的介绍,一边迈入气势恢宏的生产车间,与外面依山环翠的恬静截然相反,这里设备林立,两座180吨转炉、两台双流板坯连铸机、一条1750热轧生产线……一切运转有序,满眼热火朝天。
在转炉操作主控室,几位年轻人紧盯着电脑屏幕,只需轻点鼠标,经过38分钟等待,190吨铁水就变成了钢水。来自天津市河东区的氧枪工苏岩告诉记者,现在炼钢全部实现自动化,“一键”即可炼成钢。
“过去炼钢光是炉前就需要炉下工、合金工、巡检工、炼钢工好几个人,添料还需要人工小推车推,工作环境粉尘飞扬,噪音刺耳,现在你看多干净,工人劳动强度低了,环保效果好了。”正在现场指导年轻人工作的热轧板公司副总经理冉建平说。
全部自动化,并不代表无所作为。苏岩告诉记者,身为“大学生骨干”,自己和其他同事一起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每年对一个新课题进行研究,今年针对公司“低成本战略”的工作要求,我们主要研究如何延长炉龄,让转炉的冶炼炉数增加,延长了转炉的使用寿命,也就节约了成本不是?
热轧板公司总经理宋勇军向记者解释“低成本战略”工作思路的由来——当前钢铁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原料价格连连攀升,下游需求拉动持续减弱的多重困境,整个行业步入微利时代,行业年平均利润率甚至低于银行一年存款利率。在这种大环境下,天铁集团倡导“用最低成本生产出合格成品”的低成本战略,组织科技人员对传统冶炼工艺进行“颠覆”式攻关。
宋勇军指着眼前正在运转着的连铸机告诉记者,通过攻关,我们稳步提高连铸拉速,一个浇次下来, 原来能拉12炉,现在变成了15炉,中间包耐火材料的使用周期是固定的,炉数多了,吨钢对耐火材料的消耗自然就降低了,再加上提高钢包包龄的方法,我们吨 钢的耐材成本就降低了7元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