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是我国向钢铁强国目标迈进的关键五年。在钢铁强国的道路上,冶金装备的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钢铁工业的发展水平,体现了钢铁产品生产的综合能力。而冶金装备的国产化水平则反映了一个国家钢铁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反映了钢铁工业内生发展动力的强弱,是钢铁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大力推进重大冶金装备自主创新和国产化,是提升中国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未来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基础。
虽然我国还有大量的落后钢铁生产能力亟待淘汰,装备升级还有很大空间;虽然我国钢铁工业的产品研发能力还有待加强,自主创新相对薄弱。但是,回首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史,尤其是近10年来飞速发展的进程,国产装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我国冶金装备国产化进程明显加快,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自主创新成果,并已经转化为钢铁企业的装备实践。尤其是重大冶金技术装备自主创新和国产化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制造”的重大冶金装备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在这背后,是我国钢铁工业、冶金装备制造业和各相关行业共同努力、不懈创新的轨迹。
以“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代表的创新战略联盟,是钢铁企业、科研院所、设计制造单位和用户单位,紧密合作、联合攻关、市场化运作共同创建的联合自主创新的新模式。其背后是我国钢铁和冶金装备制造行业在观念、机制、体制和管理等各方面的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冶金装备的国产化步伐。首钢京唐曹妃甸钢厂、鞍钢鲅鱼圈钢厂等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钢铁联合生产企业,其设备国产化率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背后是我国钢铁和冶金装备制造行业,通过自主创新在钢铁工艺技术流程和装备水平方面所获得的质的提升,以及钢铁企业积极选用国产设备的可喜变化。宝钢梅钢1420冷轧项目实现了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生产、研发、设计、制造四位一体的集成创新。其背后是我国钢铁和冶金装备制造企业在外在和内在质量、服务理念和能力等方面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改变了过去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窘境。以宝钢“设备点检定修制”为代表的维修模式使设备管理从事后维修状态,向着倾向、动态、预知维修的状态发展,有效地保证了设备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其背后是钢铁企业以信息化为手段,全面推行现代化管理理念,并辅以先进的管理机制,进行的不断实践和创新。
然而,在这些成就的光芒下,我们仍然清楚地看到,冶金装备自主创新和国产化在各个方面仍面临着诸多制约。诸如被业内所诟病的重复引进问题,国产首台首套的推广应用问题,成套装备的自主集成体系不完整问题,企业和行业技术壁垒问题,核心工艺和技术的消化吸收问题,等等。
当前,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经基本成型,其发展思路主要集中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上。而钢铁这一传统产业的升级,离不开冶金装备制造业的同步发展升级,离不开重大冶金装备国产化的进一步推进,离不开钢铁和冶金装备制造业的进一步联合自主创新。
“十二五”期间,钢铁行业和冶金装备制造业应努力破解目前冶金装备国产化进程中的“瓶颈”,实现两个行业共同的可持续发展。一是进一步强化产、学、研、用创新战略联盟,着力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共享平台,打破企业间、行业间的技术封锁,推动国产冶金装备在更大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研究建立更好的产学研用创新联盟运行机制,真正实现共享共赢。二是进一步创造有利于国产装备自主创新和推广应用的氛围,加大对研发、生产、使用国产装备的企业的政策倾斜力度,建立鼓励国产化的风险承担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三是进一步加强国内冶金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关键、共性、前沿技术平台建设,重点支持一些有条件的高校或科研院所建设行业公共创新平台,争取在行业关键、共性、前沿技术上取得突破;不断创新生产工艺、结构工艺、系统组装工艺,努力实现从制造技术到基础数据,再到核心关键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四是加大在国产重大装备制造的关键技术开发和系统集成中的部件研发力度,尤其是冶金装备的各种计量仪表、自动化控制设备的质量、精度和可靠性等,进一步提高国产冶金装备的自动化水平。
我们相信,在钢铁工业和冶金装备制造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冶金装备自主创新和国产化水平将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得到质的提升,从而支撑钢铁工业的转型发展,为提升我国钢铁工业和冶金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加速建设钢铁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