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2012年全国重点电煤合同汇总会进入第二天,由于电厂大面积亏损以及“电荒”现象的存在,今年的汇总会格外引人关注。然而,在这场煤电博弈中,一直被外界认为处于“强势”地位的煤炭企业一方如今也有苦衷要诉。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目前,由于煤炭企业所承担的税费及安全等各项支出的逐年加大,煤炭企业经营成本与电煤合同价格倒挂的现象在众多资源大省愈演愈烈,有些煤炭企业一年因此损失达数亿元。
安徽电煤企业今年亏22亿
11月份,安徽省煤炭经济研究会组织了一次针对该省今年电煤供应情况的调研。牵头组织此次调研的安徽省煤炭经济研究会理事长王贞燮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安徽省被纳入国家重点煤供应的淮北、淮南、皖北和新集四大企业,近年来一直存在电煤供应价格低于企业吨煤成本的现象。
王贞燮介绍道,今年前10个月,这一现象更加突出,四大企业合同煤价低出成本价均在50元/吨左右。其中皖北煤电集团吨煤成本为544元,而电煤扣税后为吨煤479元,比成本低65元/吨。“如果以2011年国家给四家两企业分别下达的共计4495万吨电煤指标来计算,今年四家企业的亏损就将达到22.4亿元。”王贞燮说,2012年四企业电煤合同指标为4435万吨,而企业吨煤成本亦在提高,这意味着明年的亏损或将继续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四家企业中多数所产煤种以焦煤为主,每年为完成国家下达的合同煤指标,不得不用焦煤或“瘦煤”替代电煤来保证供应。淮北矿业集团2008年电煤任务是730万吨,其中用焦煤替代509万吨。而当年电煤含税价是420元/吨,焦煤市场价是767元/吨,吨煤少收入347元,而这一项就使得淮北当年减收15亿多元,近两年这一损失还在扩大。
事实上,这种情况并不仅仅是安徽省的个例。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山西一家国有煤炭大企业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该企业每年产销量的80%为电煤,也是每年保重点合同煤供应的大户。目前,该企业所属各矿生产的吨煤成本比今年平均560元/吨的合同煤价高出几十块钱,80%的产量不能按市场价销售,利润较少是直接后果,但更严重的是导致企业所需承担的逐年递增的安全和环境成本投入缺口越来越大。
成本和税费压力大
合同煤价与吨煤成本倒挂已成事实,但中国煤炭经济研究会秘书长赵家廉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这一现象随着煤炭企业经营成本的上升,将会有愈演愈烈之势。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今年前7个月,国内90家大型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成本9687亿元,同比增长36.7%。报告分析认为,除去原材料价格上涨因素之外,对煤企成本上升更大的影响因素在于,煤炭企业税费压力在加大。报告指出,今年前7个月,90家大型煤企应交税金总额1430亿元,同比增长28.5%;其中,应交增值税863亿元,同比增长20.8%。
赵家廉对此表示,近年来煤价的高涨在一定程度上与煤炭企业经营成本的上升有着密切关系,而这其中,企业所承担的各项税费负担压力的加大是主因。
根据中国煤炭经济研究会的研究,不含行政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全国各大煤企2006年至2009年间煤炭产品(开采业务)纳税总额的增长幅度为152.07%,而煤炭销售收入总额的增幅只有79.38%。“纳税增幅超过销售收入增幅73个百分点。”赵家廉指出,目前,煤炭企业税费成本占年销售收入的比重超30%,其他诸如资源、环境、企业办社会等隐性成本投入也很大。
赵家廉表示,税费负担的逐年加大,以及外部隐性成本未被纳入综合成本核算范畴,这些都大大吞噬了煤炭企业的盈利空间。“现在是时候理顺煤炭成本核算机制了,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煤炭成本构成的透明度,减少灰色寻利空间;另一方面也能减少外界的所谓煤炭”暴利“的误解。”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