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网消息,“非煤经济”和“关注民生”可以说是胡春华担纲内蒙古自治区一把手以来,提出的最让人耳目一新,也最赢得民心的战略亮点。这对于年产量可达10亿吨的全国煤炭第一大省而言,无疑是一种冷静的理性战略。无异于给常年沉醉于“煤飞色舞”、自大于暴发户式、叫板香港城市经济某些官商的一盆冷水。新的煤企兼并整合的战略调整正在让内蒙古自治区逐步摆脱单腿走路的经济窠臼。
煤炭经济对内蒙古财政收入和GDP的贡献率目前占到60%-70%的比例。
对煤炭企业进行兼并整合,控制产能,延伸产业链和附加值,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煤叹调”的主旋律。
中小煤企:谁吃了我的奶酪
一煤独大,是近年来内蒙古经济“煤飞色舞”的一个显著特色。在连续8年经济增速冠居全国各省之首的光环背后,在一夜富甲成名的“鄂尔多斯现象“的背后。隐忧着经济支柱单一的短板问题,掩盖着人均收入偏低,基尼系数偏差过大的问题,潜伏着经济结构不稳,产业延伸有限的一系列问题。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政府2011【32】文件》的要求,“十二五”末,生产规模在120万吨的企业要全部退出市场,全区原煤年产量控制在10亿吨。2013年底,全区地方煤炭企业数量控制在80-100户。即使像呼和浩特这样的首府城市,煤企名额也只有一个。中国煤炭之都鄂尔多斯市煤企数量控制到40个以内。兼并重组过程中,要形成1-2个亿吨级,5-6户5000万吨级,15-16户千万吨级的煤炭企业。全区煤炭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百万吨死亡率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依此规划,诸多中小产能的煤炭企业将被兼并重组。煤炭主业的奶酪将被产能高、事故率低的主体企业吃掉。在新一轮的兼并重组中,神华、伊泰等十大煤企集团无疑又是最大的刀俎,中小煤炭民企多数将成为鱼肉。
客观地说,整合兼并,无论对产能的调控还是对生产效率的提高都是一种科学的必行之举。经济结构的优化必然伴随市场淘汰和企业转型的阵痛。但是这种产业手术之后,会让一部分出局企业利用置换的充裕资金转投到新的实业经济领域,抑或作为煤炭产业的下游能源转化企业成为构织内蒙古自治区新经济结构的单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