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油价连续刷新9个月高点的同时,国内煤价却持续14周下跌,似乎难言见底。作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煤价回落也从一个侧面预示着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
截至上周,秦皇岛港发热量5500大卡市场动力煤交易价格的中准水平已降至770元/吨,较电煤最高限价低了30元/吨。连续两周,秦皇岛港口煤炭库存量日均达到800万吨以上的历史高位,同期宁波港(601018,股吧)、广州港等卸货港煤炭库存也处于历史高位。
在电力迎峰度冬的传统用煤旺季,煤价一反常态不升反降,且持续下跌难言见底,似乎已不是“供需双方价格博弈、用户采购不积极、进口煤汹涌而来以及水电丰枯、元旦春节两节叠加”等原因所能解释。更深层次上,煤价持续走低与国民经济增速的下滑有关。
包括煤炭、电力、石油在内的能源行业,是我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基础,其中煤炭更是支撑起了中国70%的能源供应。作为国民经济主体和电力消耗的最大部门(国内70%能源用于工业生产),工业经济的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用电量和煤炭需求的变化。而工业经济中,重工业尤其高耗能工业更是占据了工业用电80%的比重。
当前,工业经济中特别是钢铁、有色、化工等主要高耗能行业生产增幅下降,拖累国民经济增幅随之下降,工业用电量增幅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导致煤炭价格大幅下跌。从一定意义上看,观察煤炭价格涨跌这个中国经济的发动机和温度计,更容易看出中国国民经济运行的上升或者下滑。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受债务危机困扰,经济持续低迷,需求相对疲软,国内出口形势异常艰难,而中国经济在4万亿的刺激下,房地产和“铁公基”投资飙升,导致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高耗能产品的最终消费领域,推动煤炭价格在2011年第三季度创下新高。
然而,自2011年以来,随着国家刺激经济政策的逐步退出,在房地产市场调控始终不放松的背景下,房地产和“铁公基”投资增速大幅回落,导致高耗能产品为主的工业经济也随之明显下滑,由此带动了煤炭等能源消费大幅回落。
如今,沿海各大港口,与堆积如山的煤炭“相映成辉”的是铁矿石近亿吨的天量库存。如果再算上国内钢材社会库存量达到创纪录的1900万吨的罕见规模,即便经济由低谷走向新一波增长,高耗能产品“去库存化”也将在短期内压制煤价的上行空间。
这一切会持续多久?没有人知道。但是,我国政府有关“经济不会硬着陆”的表态,提醒人们不要对未来太悲观,在出口和消费增长难有大起色的情况下,政府投资的惯性仍然十分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