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经历了一年微利甚至亏损经营的国内钢厂来说,2012年让他们更加忧虑的,可能不只是高企的原料成本,还有下游需求难以乐观下的供过于求局面。
持续负荷生产,减不下去的产能
据一位贸易商透露,2011年生产螺纹钢的钢厂尚有一定盈利空间,“只要有钱好赚,钢厂不会减产,特别是中小型钢铁企业”。据他介绍,春节期间一些钢厂“继续释放产能,开足马力生产”。对此,他表示担忧:“眼下市场需求不断萎缩,产出多,消耗少,自然节后钢材库存就上来了,供需矛盾也更激烈了。钢价还怎么涨得上去呢?即使人为拉涨,也难以持续。”
另据媒体披露,2011年中小钢厂的利润率要稍高一些,减产停产的还并不多,有的甚至还在悄悄新上高炉或生产线,进行着产能的扩张。“近两年建筑钢材价格走势长期强于板材,而且很多中小钢厂都是生产建筑钢材,在各地可以以淘汰落后产能置换的名义新建一些高炉和生产线,即使没通过审批有的地方政府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家民营中小钢厂的负责人透露说。
据统计,尽管2011年9月钢材市场急转直下,导致大部分钢铁企业出现大幅亏损,但全年粗钢产量还是增长了8.9%,达到近7亿吨。
“今年预计国家不可能采取类似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大规模刺激经济的政策,但钢铁生产总量还是会增加,预计供大于求会持续2012年全年。”在某钢铁物流合作论坛,马钢股份董事长苏鉴钢对2012年的钢材市场同样表示忧虑。
武钢集团销售管理部部长黄志明也表示,目前国内还有很多企业在不断扩大产能,产能过剩至今没有变化,预计国内粗钢产量很快达到8亿吨。
市场人士表示,如果按粗钢表观消费量在6.88亿吨左右计算,产能过剩率约为122%,产能过剩约22%。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一些中小钢铁企业在建产能难以统计,我国实际粗钢产能可能更大,产能过剩压力可能随着结构调整日趋加大。
“不愿为他人做嫁衣裳”?
据“我的钢铁网”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2月17日,全国26个主要市场五大钢材品种(螺纹钢、线材、热轧板卷、冷轧板卷和中厚板)社会库存量首次达到1900万吨,是“我的钢铁网”有库存统计以来的最高库存水平。
同时,另一组数据显示,2月上旬,国内77家大型钢厂的库存总量达1159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以上。
此外据知情人士透露,春节后,华东地区不少钢厂的厂内钢材库存压力较大,甚至出现部分钢厂因厂内仓库不够用,到处找仓库的现象。
在当前钢厂库存和社会库存连创历史新高的形势下,不少钢厂却仍保持着较高的产能利用率,这让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担忧。一位钢贸商直言:产能迟迟下不去,很大关系是因为许多钢厂都不愿率先停产,不愿为他人做嫁衣裳。
“现在钢厂的心态是,你减量,他停产,那我就能做”,杭州水长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的徐国峰总经理,在“我的钢铁网”举办的一次钢贸大户交流会上如是说。
而据一位知情人士则认为,民营钢厂之所以迟迟未停产,是因为钢厂一减产,银行就会收贷,“这是灭顶之灾,可能导致钢厂永远起不来,所以民营钢厂都在挺着”。“具体谁先减产,要看各家钢厂的承受能力,看生产成本,有资金的才能胜利”。
“我的钢铁”网一位分析师此前表示,“虽然每个钢企都希望自己是最后一个减产的,但随着钢市调整时间的拉长,将有越来越多的钢企被迫加入减产队伍”。
严峻时期“控产量”迫在眉睫
从近期陆续公布的上市钢企2011年业绩预告或年报,或更直观地体现了钢铁业眼下日子之窘迫。报告显示,2011年,鞍钢股份预计亏损21.51亿元,韶钢松山预计将亏损11.7亿元;而首钢股份预计利润仅仅只有1300万元,同比下滑96%;宝钢股份业绩下滑超过40%;马钢股份、南钢股份等公司业绩预计下滑超过50%。
中钢协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77家大中型钢铁企业销售利润仅为2.42%,远低于同期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利润率的水平,亏损面达10.4%。
一边是钢铁行业严重亏损,另一边则是“抑制不住”的产能。
虽然自2011年9月以来,钢厂减产呼声渐高,也取得了一些效益。但由于下游需求的增长并不乐观,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12年钢铁供大于求的状况仍将持续。
2月24日,中钢协在马钢召开了财务工作座谈会,中钢协党委书记兼副会长刘振江在会上表示,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钢铁行业已切身感受“进入新世纪以来最严峻的困难”。为此,中钢协提出了提出了“稳市场,控产量,调结构,保盈利”的十二字工作方针。他强调,这十二字方针,不是单打一行为,是应对今年困难的联动方针。
随着市场需求的减弱,产量增长过快已经给钢铁行业造成重大压力,但不少钢厂“不愿意自己先减产,寄希望市场尽快好转”。如今“控产量”更加迫在眉睫,刘振江表示。
他指出,今年“控产量”不同于此前的限产。“这次是突出市场行为,提倡自觉自律,强调售价低于制造成本不生产,没有合同不生产,不给钱不发货。提倡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品种和数量,按照市场定位进行结构调整。”
他表示,从今年1、2月份钢产量看,企业按照市场需求自觉“控产量”的效果明显,这是市场驱动和企业理性的双重结果,这也将减轻今年钢产量的压力,从而为进口铁矿石降价和钢材价格回归合理价位创造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