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是浙江一家袜子出口加工厂的老板。他对PMI指数几乎没有概念,对于出口和订单指数更是一知半解。不过当《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问到企业最近的经营时,老李脱口而出:“现在比年前强。”
老李对自己厂子的认知与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形势的评价大致殊途同归。昨日(3月1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以下简称CFLP)和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的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PMI)为51.0,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这也是该指数连续3个月回升。
CFLP特约分析师张立群分析表示:“2月份PMI指数继续回升,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回调趋稳的态势。”
中国经济迎来“小阳春”
3月是春天的开始,PMI的连续回升或许也暗示宏观经济正迎来“小阳春”。
从PMI的11个分项指数来看,同上月相比,只有原材料库存指数下降,其余各指数均不同程度上升。其中,新出口订单指数、积压订单指数、购进价格指数上升幅度较大,超过4个百分点。多重迹象均表明,中国经济正在凭借自身的韧性摆脱自去年四季度以来的低迷态势。
今年以来,生产指数保持稳定上升势头,本月摸高至53.8,为去年6月份以来的最高值。与此同时,原材料库存指数明显下降,较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回落到48.8。CFLP评论说,两个指数的走势变化反映出当前工业生产增速回升。
在20个行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13个行业达到50以上;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7个行业低于50。“从行业指标来看,同上月回升的主要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有所不同。”张立群说,本月对工业增长有主导作用的重工业相关指标明显回升。
渣打银行宏观分析师李炜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长期看,中国经济下滑的趋势并没有改变,但1~2月经济增长超预期说明经济完全处在可控的区间。
除官方PMI外,2月汇丰PMI终值为49.6,与上周公布的初值49.7基本持平,较1月的48.8略有回升。汇丰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说,而1~2月的综合水平为49.2,较去年11~12月的48.2有所改善。
出口和新订单指数双双飘红
观察PMI时,新出口订单和新订单指数往往最受关注,2月PMI能继续攀升与外需和内需指数大幅回升有直接关联。经历近半年的出口低迷后,本月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1.1,比上月回升4.2个百分点,自去年8月份以来首次回升到50以上。
CFLP评论说,从当前的外部环境来看,美国经济趋于好转,美国制造业PMI指数连续3个月明显回升;欧元区经济虽未改变整体低迷态势,但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改善迹象。
方正证券报告也提到,制造业PMI继续回升显示经济回落趋稳,原因有二:一是节后企业开工生产,二是外需趋暖。
代表内需的新订单指数本月继续小幅上升,达51.0,比上月回升0.6个百分点。20个行业中12个高于50。
在经济出现较严重的向下苗头后,去年10月开始,中央多次提出对小微企业进行财税和金融支持,存准率也分别在去年11月和今年2月两次下调,目前药效渐显。
“PMI的连续回升说明制造业在经历了去年下半年的较大下滑后已开始逐步恢复,恢复的动力主要来自政策预调微调式的放松。”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2月下旬央行再降存准率带来流动性的改善,对制造业扩张动力的恢复起到积极作用。
虽然内需和外需在2月都有明显回暖迹象,但几乎所有经济学家都认为风险警报仍未消除。如李炜表示,目前在房地产等领域并未现复苏迹象,经济仍将会向下发展。
政策很可能进一步放松
“现在就开始担忧通胀抬头为时尚早。增长下行风险仍是政策焦点。政策宽松仍需加力。”屈宏斌的观点也得到众多经济学家的认可。李炜说,单看前两个月的PMI数据仍无法使人乐观,现在经济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亮点,短期内无法看到可以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与官方PMI不同,汇丰2月新订单指数继续回落至48.8(1月49.1),新出口订单指数掉到8个月低点47.5(1月50.4),显示内需外需仍在走弱。
即便官方PMI继续上行至51,但该数值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扩张水平,显著低于历史同期52.7的平均值,显示制造业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固。
摩根大通周四报告称,尽管官方和汇丰PMI均反映出2月的改善与去库存有关,但二者的新订单和新出口订单的表现却截然相反。该机构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暗示很难判断目前出口方面的趋势。就国内情况而言,房地产市场近期进一步调整,将成为未来几个季度拖累国内需求的主要因素。
来自野村证券的观点认为,3月官方PMI会呈现下降趋势,央行仍需有进一步举动。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预测央行需要在3月降息25个基点,并在4月继续下调存准率50个基点,以刺激经济。
“降低存准率是保证经济维持一定增速的最可行办法。”李炜说,存准率下调不仅仅取决于经济增速,银行间的市场流动性和外汇占款都将成为央行继续降准的理由。
朱海斌则提醒说,政策方面,在财政政策上将加大政府支出,并采用结构性减税来支持保障房和中小企业等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