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市场格局变化
据综合媒体消息,我国煤炭产需呈逆向分布,煤炭跨省区调出、调入规模较大。2009年全国各省(市、区)合计煤炭调出量达13.2亿吨,调入量达12.9亿吨。
重点煤炭调出省区主要集中在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河南、安徽、黑龙江、贵州、云南等省份。2009年,山西省净调出量达到4.08亿吨,内蒙古为3.52亿吨,陕西省为1.6亿吨,宁夏的净调出量也达到了3000多万吨,贵州、云南的净调出量在1000万吨以上;河南省2009年调出量6500万吨,调入量6100万吨,平衡后净调出量仅有400万吨;安徽省2009年调出量3640万吨,调入量2260万吨,平衡后净调出量1380万吨;黑龙江省2009年调出量2500万吨,调入量1600万吨,平衡后净调出量仅有900万吨。
与主要煤炭调出省份相比,煤炭调入省份相对比较分散,主要有华东地区的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福建和江西;华北地区的河北、天津和北京;东北地区的辽宁和吉林;西南地区的四川;中南地区的湖北、广东、广西、湖南等。2009年,河北和江苏的调入量分别为1.59和1.47亿吨,是我国调入量最大的两个省份,之后则是山东,2009年的调入量也已达到1.3亿吨。
区域煤炭流向及变化
我国煤炭资源具有“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特点,这一特点自然形成了我国煤炭供应“西煤东运,北煤南调”的市场格局。
东部地区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社会较发达,是新中国重要的工业发源地,也是早期煤炭主要产区。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和东部地区对生态环境化学反应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十一五”期间,东部地区煤炭产量占全国煤炭产量比重继续下滑,2010年,东部煤炭产量为4.95亿吨。在东部各主要产煤省(市)中,广东省、浙江省、北京市的产量下滑速度较大,2006年,广东省关闭了省内所有的煤矿,全部退出了煤炭产业。浙江省煤炭产量继续保持下降态势,由2005年的37万吨,到2010年,全省煤炭产量只有13万吨。2004年,北京市的煤炭产量在达到了历史最高的1108.5万吨之后,煤炭产量逐年下滑。2010年,北京市煤炭产量为600万吨,较2005年下降了50%。
“十一五”期间,东部地区除黑龙江省外,均为调入省。自2007年以来,东部地区煤炭调入量逐年增加,调出量逐年下降。2006-2010年,东产地区累计净调入煤炭约41.26亿吨。
中部地区
中部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调出区。“十一五”期间,随着大规模的煤炭基本建设投入,中部地区煤炭生产能力加速释放,煤炭产量大幅增长。煤炭产量在2005年6.51亿吨的基础上,发展到2010年的11.3亿吨。中部的山西、河南、安徽三省为调出省,净调出量分别为4亿吨、0.03亿吨、0.22亿吨。由于中部区域煤炭主要调出省份山西省在“十一五”期间加大了小煤窑的治理关闭力度,煤炭产量增速趋缓。受其影响,自2007年以来,中部区域煤炭调出量在2009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调入量则显著增长,其中河南、湖北的调入量增长最为明显。“十一五”期间,中部地东累计净调出煤炭21.7亿吨。
西部地区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广阔,煤炭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煤炭供应和调出地区。西部区域中除广西、四川外,其他均为煤炭调出省份,“十一五”期间西部地区煤炭产量占全国煤炭总产量比重持续增长,由2005年的38%快速增加到2010年的50.69%,其中西南地区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为11.68%,西北地区产量占39.01%。随着煤炭产量占全国煤炭产量的比重不断增加,西部地区煤炭调出数量逐年增加,2007年以来调出量增长较为明显,调入量各有下降。“十一五”期间,西部地区累计净调出煤炭约22.24亿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