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9亿吨钢产能是公开的数,产能过剩天花板已经到了顶板”,4月23日,在“中国博兴金属板材产业链高峰论坛”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原首席分析师李世俊发出了上述感慨。
据其介绍,早在2010年年初,统计局公布粗钢产能数据为7.43亿吨,当年年底增加7200万吨,减少1900万吨,达到了7.96亿吨。而建设协会2011年上半年统计46家设计单位后,于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炼钢在建产能5504万吨;正在设计产能1930万吨;正在规划炼钢产能2108万吨。
即去年“在建的、设计的和规划的,一起有一个亿的产能”,综合起来,“现在9亿吨钢是公开的数,产能过剩天花板已经到了顶板”,李世俊如是测算。
据其判断,中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钢铁市场仍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市场,钢铁作为结构材料的主体地位未改变,因此,中国钢铁行业还“还有的可看”。
但是,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之一是,“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李世俊直言,以前经济发展强调“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而现在要改变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出口,过度依赖投资的局面,“三驾马车的排序出现变化,说明‘十二五’期间钢消费需求会增加,但增加动力变慢”。
李世俊援引人民大学的一个研究组研究成果,投资带动的产业中钢铁排第二,出口带动的产业中钢铁排第七,但消费带动的前10个产业中没有钢铁。
李世俊回忆说,2005年我国钢材需求供给基本平衡,2005年供不应求,2005年之后供大于求,“但是前三年碰上国际市场好,我们3年净出口钢折合粗钢1.37亿吨,国外不好了,国内来个4万亿”。“钢铁行业2005年后进入供大于求时代,正是靠出口、靠投资才使得过剩产能得到释放”。
他强调,中国钢铁市场需求增速正在趋缓。他预计我国粗钢消费量会在2015至2020年之间到达7.7-8.2亿吨的峰值。“如果在2015年我国粗钢消费量就达到了7.7~8.2亿吨,那么今后5年粗钢消费年增长率为3-6%”。
数据显示,中国粗钢产量增速在“十五”期间平均为22.6%,在“十一五”期间为12%,而粗钢消费增速将在3-6%,“这要求‘十二五’产量增速降低到一位数,我们已经过了一年了,去年钢产量6.83亿吨,年增速8.9%,的确降到了一位数,但是8.9%对比预期的3-6%依然显得过高”,李世俊直言,“我们老说狼来了,这次狼真的来了”。
李世俊对当前钢铁行业过剩产能问题表示担忧称,今年以来面对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的适度放缓,一些领域有出现了“缓转型”、“慢转型”的倾向和苗头。但随着“换届效应”诱发的一些地区的投资冲动有再度升温的趋向。
中央的“十二五”规划,放低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5年GDP的年均增长预期目标定为7%;而31个省区市GDP的年均增速,没有一个把7%作为目标,平均为10.5%,超过中央预期目标50%,“地区生产总值、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三个方面实现‘翻番’是多个地区确定的发展共识”。
黄石山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马国和也告诉记者,中国钢铁行业出现“越过剩越调控、越调控越过剩”的怪圈,究其原因还是利益驱动。“钢铁规划讲集中度,几个大钢厂主动出击,兼并重组,产能不断上台阶,新设备不断上,但老设备没停,因为法人主体不一,地方利益纠结”。
“摊大饼式兼并重组,减了别人的量,当地GDP、税收就减少,又没有相应的补救措施,所以当地政府不能心甘情愿。中央企业重组地方企业都难以进行,何况民企”。
李世俊直言,“追求高速度,不是一个地区或者少数地区的个别现象,而是多数地区的普遍现象;也不是一个五年计划的个别现象,而是多个五年计划的普遍现象。这就必须从体制和机制上找原因”。
“干部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使增长速度等预期性指标变成了强化政府责任的约束性指标。这都说明,经济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责任不在地方,而在于现行的体制和机制。单靠提高认识和觉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体制和机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