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最大的轧辊行业老大武钢轧辊公司正式易主,中钢邢机变身其第一大股东。
9月11日,本报从武钢集团获悉,武钢集团和轧辊公司职工、管理层部分股权,以协议方式转让给中钢集团邢台机械轧辊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钢邢机),经过此番转让后,中钢邢机持有武钢轧辊公司34.5%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从2008年以来的接连亏损,公司已经无力承担。”一知情人士指出,而企业规模不大,技术力量跟不上,必须借助于外力“输血”,才有希望“起死回生”,不得已之下,武钢轧辊公司将大股东的地位让出来。
谋划已久
武钢轧辊公司,前身是武钢轧辊厂,该厂于1969年11月建成投产,1998年组建为武钢(集团)轧辊有限责任公司。其为武钢和其他企业提供轧辊和其他铸造产品,在轧辊行业曾经“独霸一方”,在业内排名靠前。
此后,随着国企辅业改制的大背景,武钢集团也陆续将旗下多年企业进行改制。2008年6月,其正式改制为非国有法人控股的产权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武汉钢铁集团轧辊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武钢轧辊公司)。
随后,武钢集团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武钢轧辊公司部分国有净资产。当时公开的招商公告显示,改制后轧辊公司注册资本为1.38亿元,其中,武钢以国有净资产直接出资5869万元,占总股本的42.53%;职工经济补偿金直接转股5799.8183万元,占总股本的42.03%;当时产权转让的标的2131.1817万元,占总股本的15.44%。
此后,这部分股权被轧辊公司改制前的法定代表人万安元及管理层和骨干进行了管理层收购。各方持股比例保持武钢集团占股42.53%,企业职工和管理层占股52.27%。
熟料,金融危机“袭击”钢铁业及相关产业,作为钢铁上游企业的轧辊行业也未能幸免。“从2008年开始,企业由盈转亏,”上述知情人士指出,此后,公司亏损局面持续。
而武钢集团提供的资料也指出,2008年以来,轧辊行业因产能过剩、无序竞争,价格持续大幅度下滑,目前全国轧辊行业五分之三以上的企业出现亏损。
武钢集团曾尝试“抢救”轧辊公司。武钢方面透露,公司曾在政策、业务量等多方面对轧辊公司支持,公司也曾开拓非轧辊业务,缓解了企业的亏损状况。一知情人士也指出,集团曾派驻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技术方面的指导,但企业技术相对落后,许多新产品生产不出来,适应不了市场需求,扭亏无望。
更不巧的是,在整体钢铁行业一片颓势的背景下,武钢主业也身陷“泥潭”,自顾不暇。不得已之下,只能将轧辊公司出让。
今年8月份,武钢轧辊公司国有股转让的批复最终获得国务院国资委审批,而武钢集团将其持有公司9.03%的股权及轧辊公司职工、管理层25.47%的股权,以协议转让方式转让给中钢集团邢台机械轧辊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后,中钢邢机持有武钢轧辊公司34.5%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
“中钢邢机管理层掌舵,武钢内部只保留少量高层,”上述知情人士指出,今后,盈亏将由前者负责,管理层盈亏风险降低。
事实上,管理层信心的丧失,在此番股权转让中,已表现得十分明显。“此次股权转让,武钢轧辊公司职工及管理层转让的股份占其持有股份的近半数,达到25.47%,”分析认为,其还出让大股东地位,正说明其经营信心不足。
武钢减负
控股权的暂时出让,对武钢来说影响并不会很大。“中钢邢机占股比例仅比二股东高1%,其取得控股权也只是象征性的,”上述人士觉得,若武钢集团需要控股权,通过向轧辊公司职工和管理层收购的难度并不大。
对武钢来说,更大的利好是“减负”。兴业证券钢铁行业分析师郭毅也指出,武钢将亏损资产剥离,降低经营风险,能减轻其负担,让庞杂的企业变得更加灵活。
武钢为何不选择整体剥离?轧辊公司作为武钢整体产业链上的一环,集团具有公司大型设备的采购优先权,若全部剥离,也不符合公司整体利益,将部分股权转让,恰到好处。
上述知情人士也证实,两企业联系太紧密,此时完全剥离难度较大。
而将武钢轧辊这样的子公司交给历史悠久的轧辊行业龙头企业来控股经营,通过激励机制及相关技术、设备、经验投入后,产生效益可能性很大。
“中钢邢机丰富的经营渠道,还能拓展轧辊公司的业务范围,”有业内人士说,尤其是其海外销售渠道。中钢邢机官网资料也显示,中钢邢机的轧辊行业在全国市场份额达到40%,全球市场份额达到15%,大客户涉及国内外大型钢企,这种强大的海外渠道优势,正是轧辊公司所缺乏的。
“目前,轧辊行业还处于无序竞争状态,”上述人士说,上百家企业混乱竞争,市场价格、生产的质量参差不齐,自主品牌落后,子企业跟不上,行业问题百出,能加剧双方在国内及区域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中钢邢机更主要的目的是扩大市场份额,”郭毅表示。与武钢集团这样的下游企业建立更紧密联系,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
他认为,与武钢合作,还可让中钢邢机的客户业务范围自然延伸到华中地区,特别是华中市场上的冶金、焦化、核电、风电、火电等行业设备业务的潜力,是其更看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