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十年之久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遭遇空前挑战,原来支撑高增长的基础原料出现严重过剩,如钢铁、煤炭、水泥、铜等,而焦炭作为钢铁的上游原料,自然难逃过剩的厄运而出现当前的熊市。
过去十年工业原料产能激增
消费为什么没有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需从中国的计划经济说起,政府主导经济发展具有历史传统,而地方政府更有GDP情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自然成为地方政府的首选,资金成本和劳动力价格被人为压低,以支持投资建设,这就造成消费无法增长的事实,也是“铁公基”由来。持续多年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潮,极大带动钢铁、水泥、煤炭和铜的基础原料的产销量和价格。
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因为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增加而大幅上涨,从2001年的1580点上涨到2008年的最高点11700附近,上涨7倍之多。
总之,过去十年中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极大的推动了基础原材料和能源的产量,也由此催生了相应商品价格的牛市行情。
出口贸易加剧国内经济结构失衡
凡事都有两面性,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不例外;入世好处不再叙述,而另一面也同样刻骨铭心。中国经济在基建项目带动下快速发展,凭借低汇率、低利率、低劳动力成本,制造业快速繁荣并走向全世界,多年的贸易顺差积累了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贸易出口掩盖了基础原材料产能过剩的事实,同样助长了经济繁荣和GDP高速增长。2001-2008前半年期间,中国出口经历平均25%以上同比增长过程,而出口产品间接消耗了国内基础原材料的产能。
国际金融危机打破中国增长逻辑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来袭,中国的外贸出口初步受到冲击,为了稳定经济繁荣和GDP增长,在全球救市背景下,中国的“四万亿”脱颖而出。这也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无法持续的主要原因,在银行资产评估、债务到期、财政收入增速下滑等因素作用下,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越发不可持续。2011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经济无法摆脱疲软,而欧盟又逐步深陷债务危机泥潭,中国出口贸易形势每况愈下,过去两年来出口增长已逐渐停滞。
现在面临的形势是:在国内基础设施投资无法大规模持续,对基础工业原料和能源的需求快速下滑;而出口消耗国内产能之门逐渐关闭,国内原有钢铁、水泥、焦炭等原材料的产能如何消化?问题尚无解,至少目前如此。近日,发改委密集审批万亿基建项目,即使这些项目按规划实施执行,也不足以扭转国内基础原材料市场总体供需关系,更何况能否按规划进行还是未知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