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剩之忧
2012年的第三个季度即将结束,中国经济并未乐观起来。不管是钢铁还是水泥,船舶还是重工,光伏还是风电……曾一马当先的产业,很多又都陷入了产能过剩的尴尬。
8月份,全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1.7%,国内市场钢材价格综合指数平均为104.39,比上月回落7.64点,同比下降30.78点。国家发改委上周公布的最新经济形势分析数据显示,作为衡量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钢铁的产量和价格继续处于“探底”阶段,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
不只是钢铁业。据国家发改委数据,1至8月,全国水泥产量增速同比减缓12.5个百分点;1至7月,全国造船完工量同比下降7.7%;工程机械重点联系企业利润大降20.3%。对此,机械制造行业资深分析师郑贤玲日前撰文提出,要警惕这些过剩产能将中国带入“铁锈时代”。
上世纪7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的老工业基地在经历了重工业化时期的繁荣后走向衰落,大量工厂倒闭,到处是闲置的厂房和被遗弃的锈迹斑斑的设备,这些老工业基地如俄罗斯的乌拉尔山、美国的俄亥俄州被形象地统称为“铁锈地带”。这一幕会在中国重演吗?眼下的过剩从何而来,又将往何处去?
“投资大师巴菲特曾说,只有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这句话放在实业投资领域也是适用的”。一位长期从事经济研究的银行业人士指出,“当经济以超潜在增长率的水平增长时,那些过剩行业通常不会暴露,只有当经济回归自然水平,过剩产能才无处遁形。”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自1999年开始进入重工业化时代,钢铁产销量在1999年至2008年的产量复合增长率超过20%。与此相关的是,在一些地方政府“以GDP为纲”的考核制度激励下,在外贸出口顺风顺水的推动下,固定资产投资和重工业企业产能急剧扩张,其直接后果是,不少项目的投资被认为是“低水平重复投资”,酿下了眼下过剩的苦果。
值得乐观的是,中国经济尚未到因此被拖垮的境地。海通证券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产能过剩的一个核心判断标准是,“当前的产能利用率是否低于历史平均水平”,钢铁、有色金属等偏上游产业目前确实已经存在长期产能过剩的风险,但家电、汽车等下游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仍处于平均水平,中国并未出现全局性产能过剩,“等到经济复苏明确后,大家对产能过剩的担忧将逐渐褪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