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则电煤价格并轨制正在内部征求意见的消息在业内快速传播开。与之前广为流传的版本不同,最新的版本为,并轨后的中长期电煤合同由供需双方协商定价,国家发改委不再设置基础价。
电煤价格即将并轨,利好的究竟是电力企业还是煤炭企业?专家们认为,电煤价格并轨或将倒逼煤电联动,最终对发电企业产生实质性利好。但在正式的方案和配套措施出台前,对于电煤价格并轨能否实现政策初衷,大多数人仍表示担忧。
谁的利好
广受业内关注的电煤价格并轨制似乎已经箭在弦上,实施后,煤炭价格将完全的市场化。
上周,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向相关方面求证电煤价格并轨制的消息,有知情人士称,目前正在内部讨论的只是征求意见稿,距离形成正式的文件下发,还有较长一段时间。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秘书长俞燕山说,现在就是取消煤炭价格双轨制的最佳时间。
今年上半年,受市场供需影响,煤炭价格十连跌,重点合同煤和市场煤的价格差出现历史最小水平,山西甚至出现计划外煤价低于计划内煤价的情况。
俞燕山认为,近期国际煤炭价格下行、带来煤炭市场宽松、电企库存煤高企,这都为取消“双轨制”提供了便利。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调查采访过程中发现,煤炭企业欢迎现阶段电煤价格并轨,但利益的另一方电企的表现并不是太积极。
一位接近电监会的人士表示,电煤价格并轨是煤炭方的初步胜利,此举将利好煤企而非电企。
“现在是否并轨,对煤企都没有太大影响。即使不实行电煤价格并轨,部分沿海省市的电厂出于利益考量,已经放弃收购重点合同煤,而大量采购低于重点合同煤价的市场煤。”
重点合同煤取消后,电企对煤价变化更加敏感,其对自身发电成本的把控能力或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上述电监会的人士分析说,“中长期合同的本质是固化煤炭方的利益而难以利好发电方。”
不过,能源专家林伯强持相反观点。他认为,从短期来看,重点合同煤取消后,煤企在价格制定过程中将会更加积极主动,价格波动或更加剧烈,煤企对市场的把控能力有望提升,电企的日子会难过一段时间,但从长期来看,受伤的会是煤企,因为煤企在面对电力这个主要大客户时议价能力会被削弱,所打折扣也会大于现在的重点合同煤。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指出,利好电企还是煤企,关键在于煤炭市场的供求情况。供过于求,电企的议价能力必然会强化,反之亦然。但就国内煤炭市场而言,供不应求的情况远远多于供过于求,因此电企和煤企议价空间有限。
配套措施
电煤价格完全并轨,并非看起来那么美好。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或许会影响到市场中小企业的利益。
中投能源行业研究员周修杰担忧,电煤价格并轨后,完全由供需双方企业自主协商定价,可能导致大型国有煤企“绑架”电企或是国有电企“勒索”中小煤企,使得煤电市场更加混乱。
他分析,电煤价格并轨机制的具体实施细则非常关键,出台严厉的、有针对性的监管机制已迫在眉睫。“我国电煤市场长期受国有企业所把持,中小煤企、电企鲜有话语权和决策权,导致电煤市场效率不高、活力不够,相关部门应重点从破除垄断、加强监管体制建设方面着手。”
此前,已经有一些省份尝试着建立起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的下调机制,但最终效果并不好。
河北省某市煤炭行业协会工作人员王先生告诉记者,去年该市曾组织过电企和煤企洽谈协商签订中长期合同的活动,但后来因效果不理想而不了了之。
上述电监会人士直言,电煤价格并轨存在很大的争议,供需企业双方自主定价是一个进步,但短时间内轻易出台方案的话其执行力必然会大打折扣,有可能在执行的过程中成为一纸空文,所以最终出台的文件里的细则更应该多加注意,以确保政策出台后可以落到实处。
煤电联动
一旦煤炭价格完全市场化之后,产生的作用力或将影响到煤电联动。
俞燕山强调“并轨”的前提是必须解决价格的传导机制问题,而他认为唯一可行的方式就是煤电价格联动,而这也将解决纠缠多年的“煤电矛盾”。
他认为,如果煤炭价格随时调整,电价一直不变,电企将无法消化煤炭上涨传导来的成本,因此在煤炭价格完全市场化后,必须通过电价的调整来环节电力企业的成本压力。
然而,自2004年出台煤电联动政策以来,至今仅仅执行过四次。
依据规定,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以不少于6个月为一个煤电价格联动周期,若周期内平均煤价较前一个周期变化幅度达到或超过5%,便将相应调整电价。
事实上,在市场煤和重点合同煤各占一半的环境下,煤电联动需求并不是太紧迫。
林伯强说,在煤价完全市场化的格局中,煤电价格必须联动,电价不能适时做出调整的话,电企将难以度日。他建议电企应该将战略眼光更多地放在推进煤电联动上,而非保护重点合同煤。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取消重点合同煤,看似难以利好电企,但如果电煤并轨可以倒逼煤电联动,反推电价调整,对电企却会形成实质性利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