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努力进行结构重组,朝着领先的高科技企业方向转变。蒂森克虏伯CEO Heinrich Hiesinger近日提出,集团的钢铁业务应只保留30%,转型高科技企业涉足的领域应是电梯、炼油厂、船舶、机械和汽车行业。
去年,蒂森克虏伯的钢铁部门亏损18亿欧元,在集团60亿欧元总债务中所占比重很高。蒂森克虏伯的前任CEO Ekkehard Schulz分别在巴西和美国建立了两个新的钢铁厂,以期将蒂森克虏伯带入世界最大钢铁生产商的名录中。但这最终成为公司近年来最失败的投资,两家钢厂被迫出售中。蒂森克虏伯美国和巴西总计投资超过100亿美元,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建设了年产能500万吨板坯厂(CSA)以及在美国阿拉巴马州建设了年产能520万吨的热轧板卷厂(包括不锈钢冶炼设备)。两家钢厂的投资均超出最初预算,而且美国经济并未出现强劲增长,在巴西生产板坯成本也因巴西经济强劲增长而骤增,由此使得蒂森克虏伯的美好愿望落空,且背负了巨大的债务。
蒂森克虏伯也于今年初将不锈钢部门出售给了芬兰的奥托昆普不锈钢公司,但由于欧盟对这桩27亿欧元的交易提起反垄断申诉,目前交易陷入搁置。
此外,蒂森克虏伯上周还将造船部门与设备制造部门合并,组建成一个部门。如果美国和巴西的钢厂顺利卖出,不锈钢部门也成功卖掉,公司的业务范围将由原来8个缩减到5个。即由之前的蒂森克虏伯钢(欧洲)、不锈钢、钢(美洲)、贸易/服务、电梯、零部件、设备制造和船舶,调整为蒂森克虏伯钢(欧洲)、贸易/服务、电梯、零部件、设备制造/船舶。不过这些决定还得争得蒂森克虏伯工会的同意。
蒂森克虏伯集团之所以陷入目前困境,关键是运营和管理方面出了问题。作为一个身价数十亿的企业,却仍旧按照一个中型家族企业的模式来运营。公司的重要决定仅仅出自三个人之手:99岁的Berthold Beitz――代表克虏伯基金会,握有公司四分之一强的股份;69岁的Gerhard Cromme――蒂森克虏伯监事会主席;还有71岁的Schulz――2011年之前一直担任蒂森克虏伯的CEO。显然,这样的运作体系并不那么透明和规范,随着多年的发展,小问题最终恶化演变成威胁到公司存亡的大危机。
2011年之前,蒂森克虏伯未引入与竞争对手对标的机制。如果说有比较的话,那也仅限于企业内部,比如钢铁部门与设备制造或电梯制造部门对比利润。在这种对比之下,电梯制造部门经常成为无冕之王,10%的利润空间将其他部门甩在后面。而当与同领域的其他竞争对手对比发现,其电梯制造部门实际上远落后于芬兰通力电梯公司、瑞士迅达电梯公司和美国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等世界著名的电梯企业。
蒂森克虏伯的另一个问题是用人机制。多年以来,公司的人事任命一直是自上而下的内部任命方式,导致人事任命不当。目前人事任命的规则已经改变,候选人必须至少由两名董事会成员面试,然后再在董事会上做陈述。
蒂森克虏伯去年新上任的CEOHiesinger希望公司有所改变,用完全商业的思维来运作这个企业。并通过灵活的用人机制,吸引更多的外部有识之士,借助他们的力量实现企业更快地变革。 |